8月6日,在一陣陣雨疏雨密中,記者來到濟南市天橋區黃河河務局濼口藥山段。在這處緊鄰黃河的兩層辦公小樓裡,高階技師紀曰賓和三位工作人員正準備巡查黃河堤壩。三分鐘時間不到,他們便已穿好救生衣,收拾好裝備,出發巡河。
出辦公小樓往北,是滾滾東去的黃河水。有的遊人在河邊涼亭內閒坐聊天,有的打傘漫步,有的則對河放歌。黃河濟南段是典型的窄河道,水位隨時都在發生變化。“我們濼口藥山段承擔著天橋黃河南岸10公里堤防和兩處險工防汛執行觀測、工程維修養護、景區執行和水行政管理多項任務。尤其是管轄的濼口險工,它的位置特殊,工程管理要求高,工作任務重,一直被稱為山東黃河的‘視窗’。”濼口藥山段段長張毅介紹。
黃河洪水因季節而異。清明前後,桃花盛開,冰雪融化形成桃花汛。七八月間是伏汛,九十月則是秋汛,伏汛、秋汛往往相連,慣稱“伏秋大汛”。冬末春初,大河初開,則稱凌汛。桃花汛水勢較小,以伏秋大汛和凌汛威脅最大。
從時間上來看,黃河濟南段的守堤人一年之中有十個月左右需要應對汛期,伏汛從6月份便已開始,自那之後他們基本上沒有完整的休息時間。即便在非汛期,他們也要忙著查漏補缺,修整堤壩。
黃河大河堤楊柳依依,風景旖旎。可這些守堤人誰也沒有心思看風景,他們最多的時候是低著頭檢視大堤的角角落落,大壩上任何細小的縫隙都可能釀成大問題。“注意腳下,看看有沒有裂縫,這兩天天氣預報有暴雨。”紀曰賓邊走邊提醒身邊的同事,要實時注意壩面情況。
不同於普通河壩,黃河上的堤壩均為幹砌壩。若壩體下面的土被河水掏空,就會出現褶陷或者陷坑。如果堤壩用水泥嵌縫,根本無法看到壩面情況。有些堤壩表面可能比較平整,但是裡面的土或已被掏空。“壩土走失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被雨水沖走,二是被河水浸泡。守壩人靠的是眼力和技術,透過一些細節,掌握堤壩真實的情況。‘老黃河’們都會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紀曰賓說。
在堤壩上,記者發現了不少成垛的石料,被碼放得整整齊齊,如同豆腐塊一般靜臥。“這些石頭垛,一般在五十方左右。主要用來快速搶險。”隨著紀曰賓的指引,記者順堤西行,來到險工14號壩。
14號壩正對著黃河拐彎的主流,西來的黃河水在此收窄,嗚咽著翻騰起漩渦。在此處,紀曰賓小心翼翼地探摸根石。根石,通俗地講就是大壩的基座。探摸根石就是用3米長的探摸杆探入水底,看看根石是否有變化。紀曰賓綁好安全繩,攜帶探摸杆,在距離河邊不足半米處上下穿插。後面的兩位同事緊緊地拉著繩子。
“根石是圓弧形的,用探摸杆接觸黃河泥沙和石頭的感覺截然不同,觸感和聲音也不一樣,在河岸上的人聽不到有啥區別。現在有了一些裝置,也沒法代替經驗。探摸根石就像‘掃雷’一樣,經驗是日積月累總結出來的。”紀曰賓說。
茫茫的黃河水如一張巨大的幕布鋪灑而來,眾人置身其中,看似微小,又莫名奪目。探摸根石是黃河守堤人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下河的事情一般由男職工擔任,而且一般是三人同行。此次同行的90後職工張麗慧已在此工作兩年,“剛開始並不瞭解黃河河務局的工作,以為只是負責作研究、資料分析這類工作。到了單位才發現,河務局的工作非常繁雜,汛期來了還要每天巡河。”
“剛開始的時候,巡查完整個人都灰頭土臉的。現在巡查前都會進行防曬防塵工作,就算這樣,我也比剛來單位的時候黑了不少。”張麗慧說,剛工作時不會開車,每天上下班下了公交車再走半個小時才能到單位,遇到暴雨天,鞋子和褲子都被淋得透溼。像她這樣默默綻放在黃河岸邊的金花,該段中還有四朵。
記者將要離開時,值夜班的職工王榮新、謝義衛正收拾裝備,在大河安瀾的期盼中,轉身消失在夜幕中……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