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條斑馬線都是“文明孵化器”

每條斑馬線都是“文明孵化器”

北京市217個路口的“電子警察”升級,即將開始記錄機動車“遇行人透過人行橫道未停車讓行”的違法行為,凡被拍攝的車輛,司機將被處以200元罰款,記3分。這也標誌著北京市“機動車路口禮讓行人”的舉措,即將進入到“真刀實槍”的階段。(《北京日報》8月4日)

以古羅馬龐貝城的“跳石”為雛形,上世紀50年代出現在英國的斑馬線,既是引導行人有序透過道路的安全線,也是保護行人降低事故風險的生命線。如果連斑馬線上都不能保證安全,那城市的安全有序何從談起?為了保障斑馬線上的通行安全,包括武漢、宜昌在內的一些地方,嘗試以嚴厲措施督促駕駛人“禮讓行人”,產生了很好成效。2020年武漢市因“不禮讓行人”引發的交通事故總數,比2019年同期下降兩成,主要原因是武漢司機逐漸養成“禮讓斑馬線”習慣。可見斑馬線上“禮讓行人”的確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舉措。

“禮讓行人”本身就是一種法定義務。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機動車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透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北京此次採取的“電子警察”抓拍也好,一些城市採取的其他硬性約束也好,其實質都是一種對法律規定的細化,其目的是透過明確的違法預期,倒逼機動車駕駛人敬畏規則、遵守法律、提升文明素養。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可操作、可實施。隨著“真刀實槍”懲戒措施的嚴格執行,斑馬線的安全成色會更高,城市的人車管理會更加有效。

也要看到“禮讓行人”的一個“禮”字,指向的是人車互相尊重的價值導向;一個“讓”字牽涉的則是平衡路權的權益問題。每個過馬路的人都希望車輛能夠停一停、等一等;每個機動車駕駛人都希望行人遵守紅綠燈指示,快速完成通行。然而,一些時候事情並不簡單,法與情往往存在打架的情況。

比如,有的行人緊趕慢趕才趕上綠燈的尾巴,有的老人、小孩或其他行動不便的人,過馬路確實需要多花一些時間……這個時候,一腳剎車代替加油搶行,靜靜等待代替鳴笛催促,實質上就是一種文明格調的提升。網上一段影片很火:福建莆田一名拄著柺杖、步履蹣跚的老人,在斑馬線上走著走著,突然脫下頭頂戴的帽子,深深地鞠了一個躬,這種對禮讓行人者的致敬,令人動容。這提示人們:車輛禮讓行人的同時,行人也要將心比心,嚴格恪守交通規則,避免闖紅燈;斑馬線上不看手機、不打鬧逗留,儘快通行,實現“車讓人”與“人讓車”合二為一,盡最大努力降低機動車的禮讓成本。

一座城市的繁華需要鋼筋水泥、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來證明,一座城市的美好需要科學的規則、向善的精神、文明的互濟來支撐。每條斑馬線都是一條體現城市交通參與者良好形象的文明線。我們不妨把每條斑馬線都當成一個“文明孵化器”。透過規則制約、輿論引導、媒體批評,在一件件具體的交通案例中,共同完成文明的教化,實現公眾的文明養成、素質提升。

截至2021年6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84億輛,機動車駕駛人4.69億人。全國有多少條斑馬線,就有多個現代城市“文明孵化器”;有多少機動車駕駛人、有多少走在馬路上的人,就有多少“文明練習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40 字。

轉載請註明: 每條斑馬線都是“文明孵化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