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大秀華語老歌,曲外自有深意 | 京釀館

李顯龍大秀華語老歌,曲外自有深意 | 京釀館

2019年8月20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演說中強調,美國必須容納一個更有影響力的、日益強大的中國。這也顯示了李顯龍理性務實的領導作風。圖/央視新聞截圖

8月29日是新加坡國慶節,在這一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照例要依次用馬來亞、華語和英語發表公開演講。

在使用華語發表演說時,李顯龍唱起了一首老一輩新加坡華人耳熟能詳的華語歌曲《春天裡》——當然,這並非汪峰那首同名作,而是1937年中國大陸史詩級電影《十字街頭》中,那首由女詩人關露作詞的經典之作“春天裡來百花香”。

作為中國以外華人佔比最高的國家,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華語世界的老歌似乎格外青睞。

從今年新加坡國慶節上的《春天裡》,到此前的《往事只能回味》《我是一隻小小鳥》《月亮惹的禍》《你知道我在等你嗎》《明天會更好》等華語流行歌曲,李顯龍“登臺秀歌”,意圖藉此激勵國人、樹立對國家未來的希望和信心,凝聚新加坡人的社會共識。

唱響《春天裡》

80年前華語老歌不乏新知音

李顯龍演唱《春天裡》引起了輿論的關注。

當天稍晚,總理夫人何晶也在自己的網路社交賬號上,用中文原詞—漢語拼音—英文翻譯“三行並列”的形式,將這首早在1937年即已面世、風靡華人圈近80年的華語老歌,又演繹了一遍。

李顯龍之所以要引用這首老歌,是為了借用歌中“不用悲、不用傷,前途自有風和浪……向前進,莫彷徨,黑暗盡處有曙光”的詞句和意境,激勵新加坡人抗擊新冠疫情的決心和勇氣,樹立對國家未來的希望和信心,凝聚社會共識。在演講中,他言簡意賅地激勵聽眾:“我們已經看見了曙光”。

儘管《春天裡》是一首抗戰前即已風靡一時的老歌,其“年齡”比年輕的新加坡共和國還要大得多,但因為曾在眾多新加坡舊影視劇中“閃回”,又曾被臺灣歌手費玉清重新演繹過,因此在當前的新加坡華人社會也不乏知音。

而李顯龍此次借歌比喻,立即在網路上引發廣泛共鳴。至少,他借一首老歌激勵民眾士氣的初衷是達到了。

而新加坡從曾極力淡化華族、華語、華人文化特質,到如今不再遮遮掩掩於自己的華裔屬性,則折射出一種現實需要:在世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新加坡要充分用好“華語圈”和“英語圈”獨特的“兩隻手”優勢。

“悠久歌星史”

改變李顯龍不苟言笑公眾形象

作為開國總理李光耀長子和精心培養的接班人,李顯龍年輕時出身行伍,給人的印象是精明幹練,不苟言笑,很少有人會將他與“歌星”或華語流行歌曲聯絡起來。

2014年新加坡國慶節群眾大會,是李顯龍總理首次“登臺秀歌”。當天他演唱的,是自己新加坡公教中學(CHS)校友、著名創作型歌手梁文福1987年創作的經典歌曲《細水長流》。這首歌曾“霸榜”10年之久,是幾代新加坡華人耳熟能詳的歌曲。

李顯龍吟唱這首歌,是為了藉助其大眾所熟悉的旋律、節奏和歌詞,激勵公眾像歌中所唱“年少時候,誰沒有夢”,樹立並努力追求遠大理想的實現,共同建設一個美好的新加坡。

時隔4年,2019年,創辦於1935年的天主教男校——CHS釋出了一段校慶MV,其高潮部分,是20多位著名校友合唱該校校歌。其中,前政務部長曾士生、原任公教中學校長張世典、退休上訴庭法官趙錫燊、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校長張道昌、著名音樂人梁文福等人也在其列,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以1969屆畢業生身份參加合唱的現任總理李顯龍。

儘管CHS是一所由法國籍傳教士勞愛華神父創辦的天主教中學,卻素以儒學傳統和“中西並籌”著稱,培養出一代代既具備深厚華文和華文化功底、又能嫻熟掌握英語並融入“英文世界”的英才。這首幾乎和《春天裡》同時代誕生的校歌全文96字,全部由古老的文言四言“箴銘體”寫成,寄託著老一輩新加坡華人精英的殷切期望和執著追求:

公教中學,屹立星洲;黌宇高聳,環境清幽。宣傳文化,中西並籌;闡揚學術,文質兼收。振興教育,惠及同儔;發揮道德,砥柱中流。莘莘學子,勤勉研求;絃歌諷誦,涵泳優遊。白雲渺渺,綠水悠悠;敦品勵學,無間無休。蕉雨淅淅,椰風颼颼;振我邦國,萬祀千秋。

其實,李顯龍的“歌星史”至少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年:2013年8月18日舉行的新加坡國慶節群眾大會上,李顯龍在華文演講時段先後引用了7首華語流行歌曲作喻——儘管他本人並未直接展露歌喉。

在談及敏感的新加坡人——“客工”,也即在新加坡工作的外籍勞工矛盾問題時,他連續引用了《往事只能回味》(“過去好好的現在怎麼變了樣”)、《我是一隻小小鳥》(“客工”所要求並不高,真是可憐)、《月亮惹的禍》(含蓄批評新加坡人將自己的問題遷怒於“客工”)。

而在闡述政府的意圖和作為時,李顯龍則連續舉出《你知道我在等你嗎》《我在你左右》和《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三首歌,一方面安撫驚魂未定的“客工”,一方面勸慰餘怒未消的新加坡本地人。

最後,李顯龍用1984年誕生的著名勵志歌曲《明天會更好》,給自己這段演說留下了一條“光明的尾巴”。而這種登臺秀歌、借歌作喻的表達方式,在讓人更樂於接受的同時,也體現了李顯龍不苟言笑的另一面,塑造了一種更為親和的公眾形象。

“華語老歌秀”

新加坡要重拾“兩隻手”優勢

8年光景,李顯龍總理的“華語老歌秀”,從單純借用歌名到直接“開唱”,所演繹的歌也越來越老。

新加坡是中國以外華人佔比最高的國家,當初脫離馬來西亞獨立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社會和以馬來人為主的“大馬”社會存在巨大反差。獨立建國後,新加坡仍保留了不少華語文化元素,甚至“紅白星月”的國旗,也並未諱言仿效了新中國的旗幟。

但出於“建立國家意識”的現實需要,本身是華裔的開國總理、李顯龍之父李光耀,一方面在國際間強調“儒家傳統”,另一方面卻在新加坡社會極力淡化華族、華語、華人文化特質。其關閉歷史悠久的“南洋華人文化之根”南洋大學、壓抑華校和華語地位等舉措,都是有目共睹的。在公眾場合,他也儘量凸顯自己“新加坡精英”身份,儘量減少華語的使用頻率。

之所以如此,系出於李光耀的一番煞費苦心:在他看來,新加坡幅員狹小,卻位於“印太”十字路口,“靠海吃海”是唯一出路,而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擁抱英語世界”是其生存、發展的不二法門。

然而時過境遷,今天的世界已進入嶄新的格局,期待透過貿易、交通、物流、金融、服務等獲得嶄新機遇的新加坡,位於“華語圈”和“英語圈”交界,如果放棄自己獨特的“兩隻手”優勢,僅靠一隻手“包打天下”,無異於暴殄天物。

正因如此,李顯龍才在美國連續兩屆政府“選邊站”重壓下多次公開“立異”,而透過一首首華語老歌喚醒和凝聚新加坡華人社群共識,不再遮遮掩掩於自己華裔新加坡人的屬性,則是這種現實需要的又一層折射。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陳荻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84 字。

轉載請註明: 李顯龍大秀華語老歌,曲外自有深意 | 京釀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