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在上海市松江區洞涇鎮磚橋社群服務中心,一對老年夫婦展示和志願者製作的手工藝品。新華社記者 劉 穎攝
圖②:老年居民在上海市閔行區新虹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免費體驗血壓檢測服務。新華社記者 王 翔攝
核心閱讀
●《條例》明確社群養老服務設施建築面積應當不低於常住人口每千人40平方米的剛性指標
●《條例》要求推廣應用符合老年人需求特點的智慧資訊服務
●《條例》推出社群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建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日常監測機制,試點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2019年底,上海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佔比已達35.2%。對於上海來說,跟上時代變化,切實維護老年人權益,是一道常做常新的考題。
今年3月20日,由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透過的《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15章、110條,這本“厚實”的條例,重點關注在家庭成員承擔贍養、扶養義務的基礎上,由政府和社會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服務,為老年人交通出行、就醫、辦事等提供便利。
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
1元錢聽一場評彈,8元錢吃一頓三菜一湯的午餐,休閒專案有腰鼓、乒乓球、書法、下棋……在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每天都有200多名老人在這裡活動。
“我們早上8點半開始營業,有時候還沒開門,很多老人已經等在外面了。”朱家角鎮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站長顧玉珠說,服務中心除了午餐和評彈之外,其他專案都免費,受到了周邊老年人的歡迎,“110個座位的評彈書場,每天都坐得滿滿當當。”
這樣的日間服務中心,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日託老年人在健康、生活、娛樂等方面的需求,讓他們享受一種既不離家又能集體養老的生活方式。這既解決了白天子女不在身邊,老人獨自在家的難題,又將服務物件和服務資源集中起來,降低了養老服務的成本,提高了服務效率,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老年人的養老意願。
近年來,上海社群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為老年人提供了就近的照料服務和文體活動場所。社群養老服務設施主要由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社群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長者照護之家、老年活動室、老年人助餐服務點以及社群睦鄰點構成。這在推動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群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格局,滿足社群老年人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已有基礎上,此次上海制定的《條例》明確規定,上海全市社群養老服務設施建築面積應當不低於常住人口每千人40平方米,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及時最佳化調整。
“這是個剛性指標,必須完成。”上海市民政局二級巡視員陳躍斌說,在“十三五”期間,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強社群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建築面積增加了70%。“十四五”期間,將按照《條例》要求,在全市範圍內更加均衡佈局社群養老服務設施,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觸手可及的養老服務。
《條例》還進一步明確了居家、社群、機構養老服務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構建完善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的養老服務體系;明確了養老服務機構、人員要求以及關於綜合監管等一系列規定,並設立了相關法律責任,為確保養老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按照《條例》要求,今後,我們將進一步打響中心城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農村發展互助性養老品牌,以民心工程、實事專案為抓手不斷豐富供給,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加強醫養結合、人才隊伍、智慧養老等服務保障,為老年人提供更高品質服務。”陳躍斌說。
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電子身份證怎麼使用?到醫院就醫,手機上預約掛號怎麼操作?4月12日,一場“‘一網通辦’入門篇”課程在上海市普陀區甘泉路街道甘泉片區多功能廳舉行,授課老師話音剛落,臺下就座的30多位白髮老人就紛紛舉手提問,計劃一個小時的課程,一個半小時也結束不了。
“老人們特別熱情,預約通知剛發出去,報名就滿了。”甘泉路街道服務辦工作人員金惠亮說,這些年,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交通、就醫、辦事統統都在“數字化”,街道老人多,對這些服務也有需求。街道組織了一系列培訓活動,共8節課,從就醫、養老、安全防範多個方面進行授課,旨在從零開始,手把手教老人融入“數字生活”。
移動互聯時代,如何讓老年人也享受數字便利,而不是遭遇“數字鴻溝”?《條例》在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這個問題。
《條例》規定,各級行政管理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和企業,在為老年人提供公共資訊服務時,應當符合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滿足無障礙資訊傳播與交流的需求,推廣應用符合老年人需求特點的智慧資訊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務時,應當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習慣,保留並完善傳統服務方式。
為進一步引導社會和企業為老年人提供經濟實用的智慧養老服務,2020年4月,上海市民政局、市經濟資訊化委聚焦安全防護、照護服務、健康服務和情感關愛等4個領域的具體需求,聯合釋出首批12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蔣蕊表示,今後還將陸續釋出新的需求清單,積極引導社會和企業參與提供更經濟實用的智慧養老產品。
“除了消除‘數字鴻溝’,《條例》還著眼於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服務,加快公共設施的‘適老化’改造。”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說,《條例》明確,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快推進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文化等公共設施無障礙改造,支援已建成的多層住宅及養老服務設施加裝電梯,在公共活動空間增設適合老年人活動、休息的設施。
滿足失能失智老人照護剛需
長期失能失智老年人群體如何照料,是各地面臨的共性問題。此次上海制定《條例》,健全長期照護保障體系,備受關注。
“長期照護保障是上海此次立法的一大創新,主要是聚焦長期失能失智老年人群體的剛性需求,透過制度性安排,為他們持續享受居家、社群、機構養老服務提供保障。”丁偉說。
《條例》規定,本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推進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健全互助共濟、責任共擔等多渠道籌資機制,對經老年照護需求評估達到一定照護等級的長期失能老年人,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或者資金保障。依法開展長期照護服務的養老服務機構,以及護理站等醫療機構,可以向醫療保障部門提出申請,經評估後,按照有關規定簽訂服務協議,成為長期護理保險定點護理服務機構。鼓勵保險機構開發適合居家、社群、機構等多樣化護理需求的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產品。
“透過‘長期護理保險’和‘養老服務補貼’兩項制度,可以有效解決長期失能失智老年人群體的照料問題。”陳躍斌說。
《條例》還明確,本市根據認知障礙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需求,發展專門服務機構或者在養老服務機構內設定專區,制定認知障礙照護服務標準,為認知障礙老年人提供專業照護服務。本市推進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群建設,培育專業服務組織和專業人員隊伍,加強認知障礙的早期預防和干預。
“目前上海全市認知障礙照護床位有4999張,77個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群建設正在試點中,上海將不斷推進加強認知障礙的早篩查、早預防、早干預。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條例》要求,持續構建完善本市長期照護保障體系。”蔣蕊說。
丁偉介紹,《條例》還立足實踐從體制、設施、服務、平臺等方面推進醫養康養結合,強調在老年人護理服務中推廣中醫藥服務,滿足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條例》規定,本市推廣應用適用於老年人的中醫藥技術、方法和中醫特色醫養結合服務;支援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中醫健康諮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並與養老機構開展合作,提供中醫藥服務。
“《條例》總結固化了上海大城市養老40多年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經驗,涵蓋了居家、社群、機構各種養老服務形態,我們將深入開展《條例》宣貫解讀,增強政府部門、基層工作人員、養老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的法治意識,統籌推進《條例》規定的各項工作。”陳躍斌說。
本報記者 徐 雋 巨雲鵬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06日 第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