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周敏:華裔美國人永遠是美國的“外國人”嗎?

  華裔作為亞裔族群之一,所面臨的不公平源於在宏觀層面上意識形態的挑戰,在中國不斷強大和中美髮生競爭時,這種意識形態差異則凸顯出來。

  中新社記者:史元豐

  隨著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暴力和仇恨事件在美各地激增。3月16日,美國“制止仇恨亞太裔美國人組織”釋出報告顯示,自去年3月19日至今年2月28日,共收到3795起各種型別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事件報告,包括人身攻擊、言語攻擊等,其中華裔是被攻擊最多的族裔。

  就此,中新社記者專訪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社會學和亞美研究學教授周敏。

  

獨家!周敏:華裔美國人永遠是美國的“外國人”嗎?

  周敏。本人供圖

  “華人落地生根,用心去融入當地社會,不是‘外來寄居者’,更不應背上‘永久的外國人’身份。”周敏表示,近半個世紀以來,華裔美國人看似成功融入美國主流社會,但實際上仍被冠以“外來寄居者”的身份標籤。

  華人力量:美國曆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祖籍中國廣東的周敏1982年獲廣州中山大學英美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84年赴美留學,至今已累計出版17本學術專著,發表近200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對華人在美國的歷史有深入研究。現任UCLA亞太中心主任、社會學教授的她,還是該校亞裔研究學系首任系主任,2017年榮獲美國社會學學會國際移民分會“傑出職業成就獎”。

  縱覽美國移民史,華人移民早在170多年前就已抵達美國,是最早進入美國的有色人種之一。周敏指出,華裔與其他移民團體一樣,為美國國家建設以及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的塑造做出巨大貢獻。但華裔乃至亞裔因其族裔身份在美國一直處於社會邊緣化地位。“當今的狀況是跟歷史緊密相連的。”她說。

  

獨家!周敏:華裔美國人永遠是美國的“外國人”嗎?

  資料圖:一位美國觀眾正在觀看“美國華工歷史圖片展”。王歡 攝

  19世紀60年代,大量華工參與到美國西部開發中,翻開了近代華人移民歷史的第一頁。1863年,當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開始建造橫跨美洲大陸鐵路的西段時,數萬名華工成為主力軍。中央太平洋公司總裁、斯坦福大學創始人利蘭·斯坦福(Leland Stanford)在1865年告訴美國國會,“沒有這些華工就不可能在國會法案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項偉大的國家事業的西部部分。”

  周敏介紹,1966年美國主流媒體發表了兩篇頗有影響的文章,其中一篇是《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雜誌評論員文章,題為“一個少數族裔在美國的成功之路”。以此開始及後續一系列相關文章標誌著大眾媒體對亞裔移民及其後代的看法和描述開始發生根本轉變。文章高度讚揚了華裔和日裔美國人百折不撓,戰勝種種艱苦和種族歧視而取得巨大成功的精神和行動,並表示這些是美國土生土長的白人都無法相比的。

  在法律層面,華人推動了反種族歧視相關法律的出臺。1894年,在美出生的黃金德到中國探親,次年8月再回美時,被美國海關根據《排華法案》拒之門外。最終黃金德將聯邦政府告上法庭,最高法院受理了此案。1898年,黃金德案成為美國“出生公民權”確立的里程碑。時至今日,美國在公民身份上還實行“屬地主義原則”。周敏指出,“這個權利不僅是為華人,更是為整個美國爭取的。”

  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華人投身前線,併為紅十字會募捐,對美戰勝日本起到重要作用。到了當代,華人移民在美國社會發展中積極有為,主要表現在教育、科技等領域中。“華人對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多從專業路徑上入手,所以華人在美國科技界等專業領域多有成就。”周敏表示。

  種族歧視:這個標籤是偏見與傲慢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北美華人飽受攻擊和汙名化,但當地疫情防控中各個領域仍離不開華人的身影。美國馬里蘭大學亞裔美國人研究系教授賈內爾·黃(Janelle Wong)曾對BBC中文網表示,“在組織援助當地社群的過程中,華裔美國人為未來參與公民社會打下了基礎,有望為增加社會動員和關注帶來資源。”

  

獨家!周敏:華裔美國人永遠是美國的“外國人”嗎?

  美國明州華人醫生協會向當地醫院捐贈防護物資。

  周敏說,一直以來在美華人都是在自己的領域中默默奉獻,在法律與社會層面與世無爭。“儒家文化注重仁、禮、中庸,因此華人受儒家文化影響,凡事不去抗爭,甚至要比別人付出雙倍努力來做好自己的事情,以融入到美國文化之中。”

  美國眾議員邁克·本田(Mike Honda)也曾表示,“如果沒有華人的貢獻,美國的歷史將完全不同。從艱苦的建築工地到連線我們沿海的跨州鐵路,從哲學到醫學的學術貢獻,華人一直是使美國變得偉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國從起源上是一個由移民建立的國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的100多年裡,大批歐洲人遷移到美洲。自此,美國社會中不同族裔的人口結構逐漸形成。

  1965年美國國會透過《移民法修正案》(又稱《哈特·切勒法案》),廢除了根據移民來源國所設立的定量配額制度,掀起了洶湧的國際移民潮。周敏介紹,如今在美國,華裔和菲(律賓)裔的美國人是亞裔中最大的兩個群體,其次為印度、韓國、越南、日本及其他20多個亞洲來源國群體。

  周敏還介紹,自20世紀60年代平權運動以來,少數族裔群體提出的族裔身份認同,如“亞裔美國人”等,包容性很強且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是各個族裔群體的政治組織都維護和推崇的。而族裔身份認同標誌的提出,是為了否定西方人強加於亞裔、並帶輕蔑含意的“東方佬”的提法。

  “如今全球化和亞洲的崛起更使美國社會視亞裔美國人為移民而來的‘外國人’。”周敏指出,歷史上對亞裔的諸多偏見和刻板形象仍然充斥於現代美國社會。

  舊金山華裔婆婆遇襲奮起反擊,全美多地舉行抗議活動。影片來源:中新影片

  周敏認為,華裔作為亞裔族群之一,所面臨的不公平源於在宏觀層面上意識形態的挑戰,在中國不斷強大和中美髮生競爭時,這種意識形態差異則凸顯出來。“美國社會比較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這種輿論影響不僅來自主流媒體,更直接受國家層面的意識形態影響。”

  在傳統層面上,華裔受到歧視與誤解也有美國曆來種族制度的影響。“美國國民對種族的意識形態始終是白人至上,仍認為有色人種總比白人低人一等。”周敏表示,儘管美國社會認可華裔的優秀作為,但華裔群體仍會被認為不夠強大。“他們覺得華裔的優秀完全是因為刻苦,勤能補拙,並非因為有種族優勢。”

  中美應推進民間交流 華人應“入鄉隨俗”

  “如今社會逐漸開放,儘管法律層面上的種族歧視已經廢除,隱形的、結構上的種族歧視還一直存在。”周敏坦言,美國種族分層的制度和觀念已然長久,要改變並不容易,“黃皮膚”就會被認為是“外國人”。“對於第二代、第三代在這裡土生土長的華裔孩子來說,要一直不斷地證明自己是美國人,這很難,更是不公平。”周敏說。

  舊金山州立大學美國亞裔研究教授張華耀(Russell Jeung)曾對BBC中文網表示,華裔群體因共同的文化和目前面臨的種族主義而變得更有凝聚力。但從歷史來看,公民參與社會、貢獻社會的行為並沒有減少針對亞裔美國人或其他少數族裔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

  

獨家!周敏:華裔美國人永遠是美國的“外國人”嗎?

  當地時間2月27日,數百人在美國舊金山灣區聖馬特奧市參加反對歧視亞裔的集會。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周敏認為,“改變根深蒂固的東西,需要時間,起碼還需要兩代人。”她指出,如今,華裔群體在美國社會發展已久,作為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並且秉持著華裔文化優勢參與社會,華裔第二代已經崛起。同時,美國社會也在1960年平權運動之後對種族問題有很大的覺醒和飛躍。

  面對歧視應當如何破題,周敏指出,華人團體要團結發聲,推動政治參與。“在美國社會,華人要不斷髮聲,讓大眾瞭解,而後他們才會慢慢認可。華人是當地社會的一員,為美國社會發展帶來的成就可能更大。”

  華人社群政治參與意識的增強也會影響美國政治,使中美關係得到改善,華人地位得到提升。周敏表示,“推動美國民間華人政治參與和政治覺醒是十分必要的。現在華人社群正在覺醒,在政治層面積極發聲。”

  加強中美民間文化交流和雙向往來也是另一個有效途徑。“華裔美國人的命運與中美關係息息相關。如果兩國關係不改善,華人在各個層面都會受到負面影響,華人移民在美國是否能得到公正待遇是關鍵。中美之間可以撇開意識形態問題,從民間文化交流開啟‘通道’,真正瞭解彼此。”周敏說。

  “比如像孔子學院這樣的語言文化機構,對美國社會了解中華文化起到非常明顯的、正面的效果。語言文化交流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很多美國人乃至世界各國人民對中文感興趣,也熱衷於中國文化。”同時,周敏也認為,民間文化和旅遊交流十分重要。“很多美國人到了中國,透過自己去看,90%的人都會加深對中國的良好印象。”

  從法理上講華裔作為美國公民,自然應融入美國文化,“入鄉隨俗”。周敏表示,在美國,大約有530萬人是華裔,其中75%是美國公民。華裔因其華人的特質和文化背景,在融入當地主流社會中,有利於打造美國多元社會的融合。“每一種文化都不存在高等還是低階,都要為社會作出貢獻。”

  

獨家!周敏:華裔美國人永遠是美國的“外國人”嗎?

  當地時間2月3日,美國舊金山唐人街一家中餐廳門口。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中華文化也豐富了美國社會的多元文化,例如中餐就豐富了美國的飲食文化。“在一箇中餐館,中西融合的經營理念將會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周敏曾在文章中寫道,在過去的40多年間,伴隨著美國華裔和華人移民人口的快速增長,美國社會內部急劇變遷,華人社會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華人融入主流社會的過程與保持族裔特性和文化傳統的過程和諧共進,並不矛盾。

  “扭轉當地社會把華裔當成是‘外國人’、華裔融入主流社會、脫離少數族裔身份標籤是關鍵。”周敏說。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920 字。

轉載請註明: 獨家!周敏:華裔美國人永遠是美國的“外國人”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