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現場, 精神抖擻的馬兵身著藍色工裝,佩戴著沉甸甸的全國勞動模範獎章,捧著全班組的兄弟與“爺爺”的合照。
45歲的馬兵是“開國勞模”“最美奮鬥者”馬恆昌的孫子,現任通用技術集團齊齊哈爾二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馬恆昌小組組長。“馬恆昌小組”是一個英雄集體,在上世紀50年代聞名全國,帶頭完成了一批批軍工生產任務,號召全國職工開展勞動競賽,帶動生產率成倍增長。
70餘年過去了,“馬恆昌小組”始終保持著敢打硬仗、甘挑重擔、勇於創新的奮鬥者精神,成為全國機械工業戰線上的排頭兵。馬兵手中接過的,是第18任接力棒。2010年,他憑藉不懈努力,獲得了和爺爺一樣的榮光——“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馬恆昌小組”原是瀋陽第五機器廠的一個小組。1948年11月,瀋陽剛解放,在敵機不斷轟炸的情況下,工人們奮不顧身地完成一批批軍工生產任務,他們還帶頭向全廠職工倡議開展紅五月勞動競賽。1949年4月28日,這個組被正式命名為“馬恆昌小組”,馬恆昌任組長。從此,“馬恆昌小組”成為全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1950年9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隆重開幕。馬恆昌小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小組——“生產戰線上的模範”,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先進班組,馬恆昌本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成為“開國勞模”。
“像爺爺一樣刻苦學習、鑽研技術,像爺爺一樣做一名優秀的工人”,成為馬兵的信念與追求。
馬兵對爺爺的工作感興趣,源於童年時期受到的一次訓斥。那天,爺爺馬恆昌出差回來,出於好奇,馬兵偷偷地翻開了爺爺的包,而裡面僅有一個鐵片和一個鐵塊。頑皮的他拿著兩塊“鐵疙瘩”去院裡挖土,結果爺爺大發雷霆,“這是刀具和量具,不是玩具!”當時的馬兵,並不理解那些工具對爺爺的意義。
馬兵長大了,從技校畢業,被分配到齊齊哈爾二機床廠司爐班。“馬恆昌的孫子竟然是燒鍋爐的,真給馬恆昌丟人。”這些議論刺痛了馬兵的自尊心。
“我一定要幹出個樣兒來!”可是,馬兵在1997年下崗了。3年多的下崗經歷,讓他“體會到生活艱辛和知識匱乏的痛感”。隨後,他參加了成人高考,拿到了機械製造大專和經濟管理本科文憑。
2000年年初,機床市場好轉,企業有了轉機,馬兵和其他部分下崗工人被召回廠裡上班。這次迴歸,馬兵被安排在與馬恆昌小組一牆之隔的曲型工段粗車班組。彷彿有一股無形的動力,經過4年刻苦努力,2004年8月,馬兵正式成為馬恆昌小組的一員。
那一刻,馬兵忽然明白了,兒時偷偷拿來玩樂的“鐵疙瘩”就是爺爺的“寶貝疙瘩”,傾注著一位老產業工人愛崗愛廠的深切情感。
為適應企業跨越發展的需要,2005年,齊齊哈爾二機床廠引進第一臺數控機床,馬兵成為指定操作人。為了完成任務,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夜大,夜以繼日地學習數控車床理論知識和技術,理論聯絡生產實際,不到一個月,就基本掌握了操作方法。
近幾年,班組為公司輸送了11名技術骨幹。馬兵銳意創新,先後提出30餘項合理化建議、搞技術革新20餘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200餘萬元。
“遇到艱鉅的生產任務,有時我也會抱怨,為什麼難的活兒總交給我幹?但是,一抬頭,就能看到廠區正前方掛著的爺爺和毛主席握手的照片。”馬兵說,“我要在各個方面作出表率,因為我是馬恆昌的孫子,不能給爺爺丟臉!”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是馬恆昌經常說的話,作為馬恆昌小組的座右銘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馬恆昌小組的生產技術和所用的生產裝置,已經遠遠超過上世紀50年代的水平。雖然爺孫兩代人所處的時代不同,但在他們身上,烙印著共同深沉的家國情懷,流淌著永創一流的精神血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