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那位割肝救子,感動中國的“暴走媽媽”,後來怎樣了

引言
母愛是偉大的,偉大的母愛是透過生活中的小事坦然反映出來;母愛是無私的,無私的母愛是因為母親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獻給了孩子;母愛是真摯的,真摯的母愛是在母親的叮嚀、嘮叨和牽掛中自然地流露出來。——艾君
多數母親會將全部的愛都給自己的孩子,那麼以某些科學家的眼光來看,母愛是種什麼現象呢?有些科學研究認為,愛產生於一種叫催產素的肽類激素。既然叫催產素,肯定就有促進分娩、刺激乳汁分泌的作用,同時也會增進母愛,以便更好地保護和養育下一代。
既然自然為物種的延續造化出這種物質,這種物質就不是女性專有,男性也能分泌出催產素,以便相遇來電,讓愛情激盪出生兒育女的衝動。以這樣的眼光來看,不管愛情還是母愛,深淺不過是物質刺激的強弱,並不足以讓我們產生超越物質層面的感動,那麼這真的就是全部事實嗎?也許當年那位割肝救子,感動中國的“暴走媽媽”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感受。

當年那位割肝救子,感動中國的“暴走媽媽”,後來怎樣了
很多人都還記得這位割肝救子的“暴走媽媽”叫陳玉蓉,武漢市人。她之所以能感動中國,是因為她的母愛表現得非同一般的堅韌、決絕。陳玉蓉的兒子葉海濱很小就患上了肝病,家裡為葉海濱多方治療也不能根除。把這樣一個重疾纏身的兒子撫育成人,陳玉蓉的艱辛可想而知。不過再多的艱辛她都不怕,她最害怕的是,已經長大成人的葉海濱身上那顆“肝病炸彈”什麼時候會爆炸。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怕什麼來什麼。
葉海濱31歲時,在一個晚上突然爆肝,一灘一灘往外咳血,把陳玉蓉和家裡所有人都嚇壞了。緊急送醫後,醫生表示這樣嚴重的肝病只有肝臟移植才能保長久,不然很可能難逃更為嚴重的復發。辦法有了,高昂的肝臟移植費用又像山一樣擋在普通人家的陳玉蓉面前,迫於無奈,她選擇為兒子保守治療。

當年那位割肝救子,感動中國的“暴走媽媽”,後來怎樣了
還好這個選擇沒有讓陳玉蓉抱憾終生,兒子經治療出院後又能重新正常生活,她暫時可以鬆口氣了。可是好景不長,2008年,醫生的診斷就應驗了。這次兒子肝病的復發已經到了奪命的程度,再不做肝移植就只能等死。陳玉蓉不再有退路,選擇了把自己的肝給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減肥與美無關,只為骨肉相連
生活如平常,劇情就顯得曲折;生活如變故,會比劇情還曲折。就在陳玉蓉要用自己的肝為兒子鋪就一條生路時,醫院的一份檢測報告又把這條路堵住了:她有嚴重脂肪肝,不適合移植。看到這個結果,兒子的父親和妻子都挺身而出願意捐出自己的肝,分擔親情的責任。令人遺憾的是,檢測完了又只有陳玉蓉的嚴重脂肪肝才匹配,這讓她愁上加愁,頭上的白髮看得見地增多。
經過多次諮詢,陳玉蓉從醫生那兒得到的都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減肥消除脂肪肝。為了救兒子的命,五十多歲的陳玉蓉只能減肥了。要做移植,減肥就不能用藥物,只能用物理方式。年齡、身體、經濟條件都會制約減肥的方式,陳玉蓉決定用走路來減肥。

當年那位割肝救子,感動中國的“暴走媽媽”,後來怎樣了
用走路來減肥就必須有足夠的量,要不然就是無用功。陳玉蓉每天為減肥要走多少路?武漢有道堤壩在她家附近,來回5公里的距離,她早晚各走一個來回就是10公里,這一走就走了整整7個月,網上“暴走媽媽”的稱號就這樣來的。
這七個月陳玉蓉走破了4雙鞋,腳上走出了厚厚的老繭。這些都不說,堤壩沒有路燈,晚上面對面也看不見,是車禍頻發的路段,她為了給兒子的生命爭取時間還是不顧危險,不聽家人的勸阻,每晚照走不誤。除了保持運動量,減肥還要控制飲食,這期間陳玉蓉每天起來吃點蔬菜就開始晨走,運動量和補充能量的矛盾讓她的身體快要虛脫。兒子看到母親為自己拼成這樣也很心疼,但失去兒子的母親會更心疼。只有移植成功,身體康復,才能消除母子兩心裡的那份痛。

當年那位割肝救子,感動中國的“暴走媽媽”,後來怎樣了
慶幸的是,經過7個月的努力,陳玉蓉減肥成功,肝臟恢復健康,肝臟移植可以進行了。2009年,母子兩順利完成了手術,像兒子出生時那樣母子平安,出院時兒子的肝功能達到了正常指標。陳玉蓉的事蹟傳開後感動了無數中國人,讓她獲得了該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稱號。結語
陳玉蓉的故事用催產素的強勁餘波來解釋也沒什麼不對,只是母愛親情僅僅是為維護物種延續衍生出來的嗎?是,也不是。家庭是人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最可靠的港灣,這說明親情對人類的延續、發展具有特別的重要性。當商品經濟的種種觀念不斷衝擊親情港灣的時候,我們除了情感的不適,是不是還該理性地看待其中對人類延續的利害?而以很多人的眼光來看陳玉蓉的故事,還會想到個不怎麼科學的詞,那就是——緣分,由此產生的情感和人類延續有沒有關係?有多大關係?需要大家細細地去感悟。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87 字。

轉載請註明: 當年那位割肝救子,感動中國的“暴走媽媽”,後來怎樣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