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 不允許喧譁,不保證舒適,你會選擇“靜音車廂”嗎?

熱評 | 不允許喧譁,不保證舒適,你會選擇“靜音車廂”嗎?

“靜音”和“噪音”不是一組反義詞,而是以正常音量為分界的兩個極端。同樣的,京滬高鐵車廂內的“靜音”和“噪音”,也並不是“文明”和“不文明”的對峙。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設立“靜音車廂”並不是純粹地“還一份清淨”,也不是簡單地恢復正常秩序,而是設立另一種極端條件,滿足一部分旅客的個性化需求。

所謂“極端條件”和“個性化需求”,也就意味著“靜音車廂”並不是一種普遍的選擇。對於絕大多數乘客而言,與鄰座的朋友聊天、與親戚通電話、向乘務員購買盒飯零食,這些行為相當自然,也不影響他人。但是在“靜音車廂”裡,甚至連睡覺打呼、收拾行李都可能因為分貝過高而被禁止。所以“靜音車廂”並不舒適,反而略顯拘束。

從乘客的角度講,“清淨舒適”的旅程也並不是車廂靜音,而是隔絕噪音,包括高聲喧譁、嬉戲打鬧、音影片公放等等。然而這些噪音由不文明行為產生,違背乘車規範和公序良俗,理應在任何一節車廂禁止。所以設立“靜音車廂”並不是確立一種新的規則,將列車一刀切地劃分為“禁止噪音”和“允許噪音”,而是在普遍禁止噪音的基礎上提供靜音的可能性。

這種可能性是必要的。部分長途旅客沒有通訊聊天的需求,反而需要絕對安靜的環境來休息或辦公。制約這種訴求的不只是噪音,還有絕大多數乘客的正常行為。所以當合理訴求相沖突,“靜音車廂”就成為疏通矛盾的精細化、人性化管理措施,讓多數人和少數人各取所需,各得其樂。

與此同時,設立“靜音車廂”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倡導“差旅文明”。乘客對於“清淨”的需求也許是差異化的,但是對於“噪音”的反感卻是同質化的。社交媒體上,網友們苦噪音久矣,又對“靜音車廂”呈現一邊倒的支援,這反映出噪音問題已經成為鐵路上的一大頑疾。“靜音車廂”正是響應了這種呼聲,雖然並不普適,但是它變相強化了群體的“安靜”意識以及個人的素質門檻。從這個角度講,設立“靜音車廂”,其本質是用“靜音”來治理“噪音”,達到“矯枉過正”的效果。

截至目前,“靜音車廂”還停留在概念層面,許多標準細節尚需明確。但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對於“靜音”的個性訴求和對於“噪音”的普遍反感不應成為相互平衡的制約條件,二者必須兼得。對不文明行為展示強硬,對乘客服務施以柔性,方能還多數乘客“一片清淨”。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50 字。

轉載請註明: 熱評 | 不允許喧譁,不保證舒適,你會選擇“靜音車廂”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