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之後,除了每天進小搬遷,都會上演一場撕心裂肺的“生離死別”大戲之外,最讓家長們頭疼的莫過於叫他們起床這件事了。
據我所知,大部分父母的怒氣值都會隨著孩子賴床時間的增加,而不斷飆升,如果你不相信的話,我就來為大家模擬一個場景吧:
早上七點,“滴滴滴滴,滴滴滴滴......”媽媽關掉了鬧鐘,隨手披了件衣服在身上,就趕忙來到孩子房間。
怕光線太刺眼,所以沒有拉開窗簾,只開了柔和的小檯燈,然後輕輕親了親睡夢中的孩子,說:“寶貝 ,該起床了,媽媽去做早餐啊!”
七點十五分,正在做早餐的媽媽在廚房裡大聲呼喚著孩子:“起來了嗎?起來了就快去洗臉刷牙,準備吃飯了!”
七點三十分,沒聽見孩子動靜的媽媽,放下手中的牛奶趕到孩子房間,看待還未起身的孩子,有點生氣地拉開了窗簾,掀開了被子,但還是努力壓住心中的怒火,對孩子說:“在睡五分鐘啊,寶貝。”
七點四十分,爸爸也起床準備洗漱了,媽媽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衝到孩子房間開始大吼:“叫你幾遍了啊還不起,還上不上學了?再不起就永遠不要起來了!”吼完還重重地甩了孩子的房門......
怎麼樣,大家是不是腦海裡已經開始有畫面了,畢竟家家都有個愛賴床的孩子,媽媽們都是同病相憐啊!
可我還是想要提醒一下各位媽媽,最好不要用這種“殺傷性”的方式來叫孩子起床,因為很有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多不好的影響:
孩子的“起床氣”,很有可能源於父母的“殺傷性叫醒”
許多父母都會抱怨,自家孩子的“起床氣”他別嚴重,不是坐在床上大哭,不肯穿衣服,就是從洗漱到吃早餐,再到出門,都是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好像隨時可以和別人幹一架。
其實要我說啊,孩子之所以再起床之後如期生氣,害伴隨有這樣那樣的小情緒,多半都是因為我們父母用錯了“叫醒方式”。
因為人體從睡夢醒來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需要完成一系列複雜的轉換,要經歷從環境安全檢查,到潛意識切換,到神經系統啟動,再到四肢甦醒的“切換啟動過程”。
在被外界的聲音和動作的叫醒的,我們的意識並沒有完全清醒,還處於朦朧的“潛意識”狀態中,當“潛意識”接收到“起床”的指令後,它會先判斷周圍是否安全。
當確定處於安全的環境之後,大腦才開始清醒後,原本處於休息狀態的神經系統就都重新恢復工作了,然後才會對四肢傳達伸展、坐起、揉眼睛、掀被子、下地……等等的指令,這樣,我們的身體才真正完成了“醒”了過來。
可如果父母們總是用很聲的吼叫來叫孩子起床。或者拍打他們身體、不停地要換他們......就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裡感受到驚嚇,從而會使神經系統在不安全的狀態下突然開始運轉,很容易造成神經系統的紊亂。
所以,孩子才會出現起床後迷迷糊糊、早上第一節課時渾渾噩噩的表現力,而如果還在長期在這種“殺傷式叫醒”的驚嚇中開始新的一天,那就很有可能會破壞孩子的情緒控制,他們會變得失落、衝動、易怒、反應遲緩、注意力渙散......
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父母“嚇醒”,也很容易讓孩子失去睡眠時的安全感,併產生一些防禦心理和行為,甚至會發展到情感麻木,或是喜歡攻擊人的地步。
溫柔的“叫醒”方式,為孩子開啟美好的一天
我覺得,父母們也應該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正呼呼大睡時,要是有人用“驚嚇”的方式叫醒我們,我們肯定會非常生氣,更何況是孩子們了。
簡單粗暴的叫醒方式,不僅給孩子的身體帶來危害,還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下面我就為大家講一講,應該如何溫柔地叫醒孩子:
1、提前告訴孩子第二天會被叫醒,讓他們有充足的心理準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明確知道自己第二天有重要的事情處理,需要早起的時候,往往都會在鬧鐘像之前,就自動醒了,這是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裡,已經做好了被鬧鐘叫醒的準備。
所以父母們不妨把這一點用在叫孩子起床上,每天晚上還在睡前,都提醒他們第二天早上媽媽會去叫他們起床,一定要做好早期的準備,如果有特殊情況需要變換起床時間,那就更需要提前告訴孩子了。
2、用音樂或是動畫片、遊戲的聲音叫醒孩子
記得電視劇《小歡喜》裡,海青扮演的媽媽為了叫醒來償還的兒子,特意點開了兒子最喜歡的“吃雞遊戲”,而隨著一聲“給我一個八倍鏡”,兒子也“騰”的一下從床上坐起。
我覺得這個方法值得借鑑,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和動畫片,讓熟悉的聲音喚醒他們,這樣的話,孩子也更不容易帶著慢慢地“起床氣”了。
3、用做早飯的聲響和食物的香氣,喚醒孩子味覺
很多父母都會選擇讓孩子在家吃早餐,乾淨又健康,那不妨先別在自己一起床就急著叫醒孩子,可以讓他們適當的再小睡一會。
只需要輕輕開啟他們的房門,切菜的聲音、鍋碗瓢盆叮叮噹噹碰撞的聲音一定會讓孩子睡得沒多麼熟,然後在伴隨著陣陣早飯的香氣,相信孩子們肯定自然而然的就被“餓醒”了。
其實,叫孩子起床,雖然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但依然需要父母們多花費些心思.
當我們用足夠的愛來做這件事時,一定會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和積極地情緒中醒來,也會一定會帶給他們幸福、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