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但在有些時候,學會適當的“示弱”,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鹿媽
◆◆ ◆
作者 | 安歌
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昨晚,被知乎上一位媽媽的問題逗笑了。
她苦惱的說:批評孩子鋼琴作業沒練好,孩子卻懟回來一句“有本事你來呀”,我來不了,該怎麼回?
看來,如何體面地和孩子過招,是全天下父母的難題。
問題下面有許多留言,其中一位讓人拍手稱讚。
這位同樣被懟的父親,乾脆利落回道:我就是不會啊,來不了!你會你教教我唄~
這位煩躁的女兒,微微一笑,背姿挺直,繼續自己內心的小驕傲。
原來,真正厲害的父母,並不是靠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
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
示弱,親子溝通的利器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說過:12歲之後,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最關鍵是,父母要學會示弱。
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
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
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
其實,示弱並非是軟弱,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
示弱的本質,是一種養育的智慧,是用柔軟化解衝突的技巧。
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他們心甘情願地跟著父母的腳步走。
可當慢慢長大,他們的視野變得越來越遠,個性越來越強,主見也越來越多。
此時,如果父母依然用身份和權威,拽著孩子走,拼命施壓,自然會出現激烈的衝突。
從心理學上來說,逆反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所謂叛逆,只是走向獨立的宣言。
相互較勁,只會讓親子關係的天平徹底失衡。
一個內心不認同父母的孩子,又怎麼會聽從父母的教導呢?
父母學會示弱,意味著看見和傾聽,這種尊重才是溝通的唯一有效方式。
電視劇《小歡喜》中,父親季勝利和兒子季楊楊分別多年。
父子關係淡漠,開口不是指責,就是打著官腔的指教。
在季楊楊眼中,曾經缺席的父親,如今對自己指手畫腳,心底自然不服氣。
他笨拙地學開卡丁車,瞭解兒子的喜好,甚至請兒子幫忙推薦適合的遊戲。
父母的示弱,是一種基於尊重的邀請,是對孩子袒露關愛的途徑。
孩子感受到了真誠,也會接納父母的不完美。
唯有彼此靠近,才是一切溝通和教導有效的根基。
父母會示弱,孩子越強大
有句俗話說:懶媽媽養出勤孩子。
為人父母,自然都希望能妥帖照顧孩子,呵護他們一生順遂。
只是,如果父母太強勢,替孩子包攬一切,就會削弱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潛力。
畢竟,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孩子早晚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父母的示弱,是一種讓渡,能夠催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獨立起來,快速學會擔當。
金星就曾在節目中指出,父母偶爾的示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兒子就跑過來問是不是生病了。
金星本想強撐著起來,準備早餐、檢查作業、送孩子上學。
可她太虛弱,同時又很好奇,如果自己真的病倒了,孩子會怎麼應對?
於是,她順水推舟,裝作虛弱的樣子,讓他們自己上學。
沒想到,平時毛毛躁躁的女兒,立刻端了水杯進來,囑咐她喝水,還詢問要不要吃點藥。
同時,女兒拍著胸脯說,早餐交給她就行,她會帶弟弟去上學。
姐弟倆噼裡啪啦一通忙,走前還不忘交代媽媽:飯菜都好了,別忘記吃。
此時,金星才發現:自己變弱了,原本的熊孩子卻變強了。
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幹不好,卻忽視了也許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嘗試的機會。
父母的示弱,恰恰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激勵他們做的更好。
有大量研究表明,事業有成的母親養育的孩子,相比那些普通母親帶大的孩子,往往更缺乏自信,主動性不夠,成就也不高。
因此,正如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所說:
父母越厲害,越要學會收攏翅膀,因為我們成人的厲害,會變成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指出:
父母幫助孩子的方式不是寸步不離事事代勞,而是閃到一邊,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父母的示弱,就是有技巧的放開孩子的手,推著他們去成長。
父母不再扮演強大的包辦者,而是同樣有弱點和無知,偶爾需要孩子照顧的平等物件。
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需要,就會回報以成長和信賴。
比如,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學會弱化自己。
1. 生活上示弱,孩子更獨立。
越是幼小的孩子,越希望能幫大人的忙,如果滿足心願,就會特別驕傲。
父母不妨在生活上對孩子示弱,訓練孩子的獨立性。
娛樂圈中,霍思燕就是一位懂得向兒子“示弱”的媽媽。
她常常會扮演“弱者”,請兒子嗯哼幫忙。
比如說:“這個我不行”,或者“我拿不動”,嗯哼則會開開心心地幫忙。
父母在生活上的示弱,會滿足孩子被需要的感覺,激發孩子的獨立和擔當意識。
2. 決策上示弱,孩子更有主見。
許多父母熱衷扮演“全知”或者喜歡替孩子做決定。
其實,偶爾展現自己的盲區,或者故意裝不懂,才能讓孩子更有主見。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女孩齊明月在媽媽的強勢干涉下,連買件衣服都拿不定主意。
父母多示弱,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自主空間。
比如,父母可以說:我不知道穿哪件好,你能幫幫我嗎?
又或者:午餐吃什麼好呢,你有什麼建議嗎?
從生活上的點滴入手,引導孩子思考,放手讓孩子去做決定。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內心篤定,有自我主見的人。
3. 困難上示弱,孩子更優秀。
為人父母,大抵都是打落牙齒,也不想展露絲毫軟弱的。
如果孩子再不懂事,那這種心酸真的會擊垮最後的防線。
其實,父母不必時刻硬撐,偶爾讓孩子看見難處,反而能促進孩子成熟。
表弟初中時一度叛逆,荒廢學業,叔叔什麼也沒說,帶他去了自己的工地。
接近40度高溫,叔叔爬在幾十米高的架子上工作,一天下來皮膚曬到脫落。
表弟在狹小悶熱的廠房度過一週,回去後解除安裝遊戲,不再廝混,恍如換了一個人。
孩子的成熟往往只在一瞬。
不去粉飾生活的艱難,適當讓孩子看見真實的人生,孩子或許就能像個成人一樣面對。
孩子的信心,相比較他的實際能力,更多地取決於他的自我效能感。
換句話說,孩子內心相信自己能行,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越厲害的父母,越懂得示弱。
他們的示弱,會在恰當的時機,激發孩子內心的信心、勇氣和擔當。
愛是及時地牽好手,示弱是適時地放開手。
既然人生的路註定坎坷,那麼唯有學會放手,才能養育獨立果敢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