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傑:德美關係中的問號仍難消除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

作為歐洲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德國的外交政策向來廣受國際輿論關注。某種程度上,德美關係可以稱之為歐美關係的風向標,德俄關係則是歐俄關係的風向標。7日,德國新總理朔爾茨首訪美國。鑑於德國政壇大西洋派對美國持有的友好態度、拜登修復美歐關係的舉措以及德國新政府暫停對“北溪-2”專案的認證審批,不少人認為“後默克爾時代”的德國會向美國靠攏,由此導致德俄關係交惡。

朔爾茨首訪美國僅停留一天,兩國首腦會晤涉及烏克蘭局勢、歐美關係及美俄關係等,指望在如此短時間內能達成重大共識顯然不現實。德國新政府上臺以來已經呈現出嚴格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作出明智外交選擇的表現,不太可能亦步亦趨受美國擺佈。德國新政府由三黨聯合執政,綠黨和自民黨相對“親美”,在外交政策取捨上會靠近美國,但這並不意味著德美關係就此“全面復甦”。二戰後的德國兩大政黨都被認為相對親美,特別是基民盟,但在默克爾執政的16年間,德美關係出現不少矛盾分歧。以至於2020年7月初美國政府單方面宣佈從德國撤出部分美軍,事先並未告知默克爾政府,讓德國政府頗為憤懣。時任德國外長的社民黨人馬斯不無感慨地說,昔日良好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已成過去,即使美國再回到民主黨掌權的日子,德美關係也再難回到過去。

趙俊傑:德美關係中的問號仍難消除

這次德國總理訪美,兩方面問題尤其受到關注。一是德美首腦如何看待並協調烏克蘭地緣衝突的危機。美俄鬥法,烏克蘭成為當前階段的角力主戰場,而德國正被迫選邊站。拜登政府今年1月向烏克蘭提供超過170噸的先進武器裝備,並授權波羅的海三國向烏克蘭轉讓武器,準備在東歐國家增加部署海陸空兵力。俄羅斯針對美國的挑釁,也在俄烏邊境部署重兵,烏克蘭局勢極度緊張。美國慣用“可控制的動盪”戰術,先在烏克蘭東部造成俄羅斯欲入侵的印象,後把先進武器賣給烏克蘭,既賺了大錢,又把烏克蘭當成與俄羅斯對抗的炮灰,還逼著德國等歐洲盟友選邊站,可謂一石三鳥。

朔爾茨一上臺,美國就給了德國一個下馬威,試圖拉攏德國聯合歐洲抗俄。但朔爾茨近期的表現可能會讓美國失望——德國聯合法國與俄羅斯、烏克蘭重啟“諾曼底會談”模式,四方達成“停戰協議”,美國則被排除在外。德國還對外宣佈不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性武器,也不允許北約其他盟友私自向烏克蘭提供德制裝備,這被認為是同美國唱對臺戲。

另一個問題是德美關係能否“重修舊好”。特朗普時期德美關係生變,甚至影響到了歐美關係發展。美國在特朗普主政下奉行“美國優先”政策,並同歐洲盟友開打貿易戰,曾對歐盟出口美國的鋼鋁徵收高額關稅。拜登主政美國一年,表面上重視重建美歐關係和美德關係,取消對歐盟產品制裁關稅,但實質上,美國政府是披著“多邊主義”的外衣推行單邊主義。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組建AUKUS三國軍事同盟,對法國“背後捅刀”,種種做法都體現出美國的霸權、霸道和自私。德國新政府雖然願意增進德美關係,但仍擔心美國政府兩面三刀、損人利己的做派。這次朔爾茨訪美,當然有修復德美關係的打算,與美國在經貿及高科技領域謀求更有效的合作。但同時,他也可能會向華盛頓展現德國在美歐俄、中美歐大三角博弈中的戰略作用和價值。德美關係中的那些問號,短時間內難解,只要美國不放棄單邊主義的霸權外交政策,德美關係的改善空間就不大。

雖然面臨國內大西洋派乃至意識形態極端派的掣肘,但不少分析認為,朔爾茨領導的政府總體表現出務實低調、相對理性的風格,在處理同美國、中國及俄羅斯的大國關係時,試圖作出自己的戰略抉擇,而不輕易走極端。在從美國回到歐洲後,德國還將繼續加強對俄烏危機的協調,同歐盟另一領頭羊法國一起扮演俄烏衝突和美俄爭鬥的調解人,最大限度維護德法和歐盟的利益。德國新政府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國際輿論正拭目以待。(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35 字。

轉載請註明: 趙俊傑:德美關係中的問號仍難消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