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上總能看見一些關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報道,這也成為了人們不得不重視的社會熱點問題。
孩子總會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家長的常見做法就是指責、訓斥、懲罰或者打罵,效果大家也都看見了,不僅沒有作用,還會傷害親子關係,甚至給孩子蒙上陰影。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不是他的問題,而是夫妻問題的折射。
01家庭是一個系統,孩子出問題了,父母要先想想自己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中寫:家庭成員中每一個人的問題,都只是家庭關係問題的縮影,更是冰山一角。
比如一個不願意回家的丈夫,一個滿是抱怨的妻子,最終大多會出現一個叛逆任性的孩子。這只是表面的問題,如果深挖,你會發現整個家庭都是不穩定的。
家庭是一個縝密的系統,孩子有問題,說明系統中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然而,家長最擅長的是從孩子的個性,教育的環境等方面找原因,很少能冷靜地從家庭系統角度分析問題。
家庭並不是家庭成員關係的疊加,而是相互影響的制衡,以及相互理解的調整。
最基本的關係,就是家庭“三角形”,這個關係最穩定,爸爸—媽媽—孩子三者各佔據一個點。很多家長會無形中把孩子放在最上邊的點上,使其成為全家的焦點,認為這樣就是愛孩子。
可是,夫妻關係不好,這個三角形同樣會失衡。
比如夫妻二人吵架,雙方就會互相疏遠,下面的兩個點就會拉遠,而其中有一個點走得越遠,就離孩子越遠,導致孩子和另一個點走得近,達成聯盟。
如果爸爸疏遠得多,孩子就會因保護媽媽而情緒暴躁,個性十足。如果媽媽疏遠得多,孩子就會因害怕,站在爸爸這一方面,無聲地對抗媽媽。
久而久之,這個三角形就變成了畸形的“三角形”,一個不健康的家庭系統。
分明是夫妻之間吵架,卻牽扯到孩子,這無形中讓孩子成為了“替罪羊”、“撒氣桶”。本質上來說,家長是在用孩子的問題,掩蓋自己的問題。
02從生活場景,探討家庭系統是如何影響到孩子的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中,就講述了這樣一個家庭。
丈夫忙於工作,每天很晚回家,甚至有時不回家,即便回家也是走進書房,不和妻子交流。一旦交流,丈夫就會抱怨妻子沒了當年的風韻,天天圍著灶臺,過分關心孃家。
妻子則控訴丈夫不愛回家,對自己不夠關心,沒有體察自己的情緒。
雙方都想在對方身上找到安全感,可恰恰相反,越是抱怨越是疏遠。
這樣的家庭氛圍孩子也是能感受到的,為了贏得家長的關心,她開始無理取鬧,每天和媽媽發火,而媽媽因為對丈夫不滿,對孩子的事情便也敷衍了事。
有時兩人吵架,孩子也會幫著媽媽說爸爸,讓爸爸面子掛不住。
後來孩子開始夜不歸宿,這樣足以引起爸爸的關注,媽媽也慢慢接受孩子的叛逆,孩子甚至還想過自殺,整個家庭充滿了壓抑、不滿和危險。
《囧媽》裡同樣講著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徐伊萬就生活在父母隱形的衝突關係中,媽媽過於強勢,對丈夫不滿,爸爸又過於軟弱。
於是,在爸爸去世多年以後,徐伊萬在一次和媽媽爭吵中說出了心裡話:“就是你把爸爸氣死了”,讓媽媽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媽媽的強勢,讓孩子不自覺倒向了爸爸這一邊,從而構成權力制衡的三角形,卻也成為父母的“替罪羊”。
心理上就是如此,孩子會趨向弱勢一方,以引起另一方的注意,用犧牲自己的方式緩解家庭矛盾。
曾聽到一位媽媽抱怨孩子不聰明,跟愛人一樣做事沒原則、反應慢,說了一大堆。沒想到,孩子爸爸剛好回家,兩人直接就吵了起來,他說孩子像媽媽一樣猶豫不決,劍拔弩張。
但孩子的這些問題,會因此被解決嗎?答案很顯然,不會。
可能很多家長都會用這樣的方式訓斥孩子:像你爸一樣笨,像你媽一樣磨嘰,把對對方的不滿發洩在孩子身上。最終孩子在一次次的指責中感受到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然後試圖用自己的個性引起注意。
同事的孩子總是生病,原因是他想用生病的方式留住忙碌的爸爸。只要一個電話,即便是在陪孩子吃飯的時間,也馬上出門,只要爸爸一走孩子就哭鬧、發脾氣。
你知道嗎?孩子也會隨著家長的情緒、關係調整自己,把爸爸媽媽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而倒向弱方更能贏得關注、掩蓋問題。孩子一受傷,夫妻必然慌張,暫時放棄吵架。
但我想說,不要讓孩子,成為大人間夫妻問題的“替罪羊”,他何其無辜?這也於心理髮展不利。
03如何避免孩子成為“替罪羊”?
1、直面婚姻問題、解決即時矛盾
《囧媽》中的母子終於爆發了矛盾,徐伊萬的媽媽一氣之下說出了實情:她和丈夫的文化背景和原生家庭環境不一樣,雖然是因為愛情在一起,但婚姻和愛情不一樣,兩個人能維繫在一起完全是因為徐伊萬。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媽媽都會為了孩子維繫婚姻,但這對孩子來說未必好。
電影中徐伊萬受到家庭牽制和影響,自己的婚姻也不幸福,處理不好夫妻關係。
家長應該坦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解決夫妻間的問題,有什麼事不能坦誠布公呢?請避免在孩子面前露骨爭吵,也不要極力剋制不滿情緒,越是剋制家庭氛圍越緊張。
跟對方好好聊聊,要麼和諧共處要麼及時止損,離婚是因為不愛了,而是想讓對方更幸福,讓孩子更幸福。
2、談感受而不是談情緒
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貼標籤,以指出對方的缺點。父母本應該是孩子正面的榜樣,但帶著情緒的評價,會讓孩子充滿心理負擔。
因此,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很重要,比如家長想讓孩子幫忙幹活,就不要說“一天天跟你爸一樣懶,什麼也不幹。”請說:“快來幫幫忙,小勇士。”
家長學會客觀描述自己的感受,才能讓孩子接近真實,願意行動。
04寫在最後
一個良好的家庭關係是爸爸愛媽媽,媽媽崇拜爸爸,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在家庭排序中,孩子不一定在最頂的尖上,維繫好夫妻之間的關係,讓孩子感受到平衡的愛、不能被替換的愛,才是最好的。
孩子就是孩子,他在家中也有自己應該有的位置,讓孩子正確的認識家關係,不做“替罪羊”,是家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