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賦予成都先行先試的使命。
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的其中一個重點是著力創造宜居美好生活、增進公園城市民生福祉。什麼是公園城市民生福祉?宜居美好生活,需要什麼要素?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紅星新聞聯合騰訊新聞、新浪微博、成都發布、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都市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共同推出“城勢而上”線上高階論壇第二季,探討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結合的公園城市奮進之路。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尹稚在論壇上指出,公園城市的民生福祉更加需要公平。比如,老城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總體規模、質量和標準應該與城市新區保持一致。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其實也是公園城市有關共同富裕的一次探索。
▲尹稚
城市更新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互動
紅星新聞:您曾提到,城市更新的目的是應對新的生活需求。在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中,我們應重視並解決哪些需求?為什麼?
尹稚:公園城市有一種解讀,是從“城市裡建公園”的邏輯轉變為“公園裡建城市”。當然,這裡的“公園”與傳統語境的公園不同,它只是代名詞,真正指向的,是生態文明時代下城市發展模式的變化。
具體怎麼建好公園城市,可以從這一次被賦予示範區使命的成都身上來解讀。國務院認為成都可以先行先試,關鍵是成都具備了本體條件的優勢。比如,成都具備悠久的歷史文化,並且這種文化的傳承得到了很好保護。在成都,無論是中心城區,還是周圍的鄉村地區,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大量具有歷史文脈傳承的城鄉建設空間、自然生態空間,以及有特色的農業生態空間,這為“公園裡建城市”的模式提供了好的思路。
但我們依舊需要城市更新。這類工作的意義,是讓物理環境能夠更適合當代發展的需求,更適合當代發展的理念。更直白地說,就是要讓城市在新時代新要求和新標準下,提升城市的建設質量,實現中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已就城市更新出臺了不少檔案,眾多解讀都發現,城市更新的目的恐怕已經不僅僅是滿足簡單的生活需求。滿足人的生產、生活、娛樂需求,也是傳統城鄉規劃一直著力研究的東西。在公園城市語境下,城市更新應該朝著這三個方面進行提升。
在傳統老城更新領域,存量資源的相當一部分都以居住環境為主,所以過去的城市更新往往會將生活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但在生態文明時代的公園城市,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應該賦予到城市更新的需求,從而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成都錦水迎暉特色園,從石牛堰河心島沿錦江延伸至東湖公園
紅星新聞:綠色發展理念如何與城市更新相結合?
尹稚:在公園城市的語境下,城市更新其實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一方面,自現代城鄉規劃學科和行業建立以來,我們一直在探討如何與自然良性互動、長期共存,這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實,公園城市的更新還有另一個任務: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互動,建設和諧社會。
近幾年成都在探索公園城市建設時,我注意到,成都主要聚焦於前者,即如何最佳化人與自然的關係。目前成都的實踐成效,已經在天府新區、東部新區的規劃和建設中顯露出來。直白地說,這種更新的本質就是追求城市功能聚集強度和空間密度之間的平衡。
成都為什麼要最佳化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一個歷史問題。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我國開啟了大規模城市建設,這裡面既有供給制,也有改革開放後開放的市場化制度。但無論哪種影響,傳統城市的功能聚集強度很高,導致大部分城市的中心城區是一個相對密集的狀態,老百姓有一種說法更形象,“越來越像一個鋼筋混凝土森林”。
目前成都探索的公園城市,不僅僅要在新區的白紙上畫上美好的藍圖,更重要的是更新存量土地資源,讓在這裡居住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公園城市的建設成果。這是成都城市更新的特定目標,也是公園城市探索的重要方向。
▲成都桂溪生態公園,小朋友在湖邊綠道騎行玩耍。
高品質生活要建立在高效能治理的前提下
紅星新聞:老城區往往面臨公共服務設施落後的情況,城市更新中如何融入更完善的公共服務?如何透過城市更新提升市⺠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尹稚:當代中國人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了底線指標規定的容量和強度。人們對公共服務品質、規模、數量、區位的需求標準的提升,讓過去城市的很多設施已經不適用了。
當然,公共服務設施落後的原因也不完全如此。事實上,在走向全面市場經濟後,一些地區在以開發主導建設城市生活區的程序中,出現了一些因商業盈利目的,對公共服務的“苛扣”。有一些看似豪華的小區,可能本身居住條件不差,但小區配套的公共服務水平其實非常不足。
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不得不根據新的生活需求來補齊這兩筆“欠賬”,使老城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總體規模、質量和標準能儘可能接近城市新區建設。
這其實也是社會公平的一部分。城市執政者必須意識到,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重要部分。這兩年,很多人對共同富裕的理解就是怎麼“分錢”,但作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者,政府是要提前設計好規劃好,如何分配公共資源,按照什麼樣的標準和水平來分配。不能說住在老城,就不能享受同質化的公共服務。
紅星新聞:在國務院的批覆中,提到示範區建設要促進城市風貌與公園形態交織相融。如何理解?
尹稚:國務院在批覆中談到的這種交織相融,其實是在強調,在當下生態文明宏觀戰略的導引,城市不僅需要尊重自然的建造方式,也需要更尊重人的習俗傳統,以及傳統人際關係架構的城市建設模式。比如,隨著城市能級的提升,成都還需要提升更加現代的甚至更加國際化的功能。過去,有相當一部分功能都會在新區建設,但如果放在中心城區,可能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成都交子公園
紅星新聞:在公園城市城市更新的具體操作中,您有什麼建議?
尹稚:公園城市的提出其實並不久,目前城市的探索主要圍繞理念更新。在成都,主要反映在兩大新區的建設上,這個實踐效果已經顯現得相當不錯了。
成都的新區建設是以高強度高密度的城市功能區作為支點來發展新區的。但這些新區不是“剃平頭”式的高密度開發,而是把應該保留的自然生態地區、農業生態優質化地區都保留下來了,形成了真正融入自然的組團型的城市。
其實這種城市模式,是全世界規劃界近200年來的一個夢想,但想要實現其實很難,必須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對公益性土地的調配權力比較大,如果城市土地都以破碎的私有化為主,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這還要求城市有好的社會共識和社會動員能力,才不會被惡性資本所綁架。如果要按純粹的商業邏輯來看,這些隔離地帶都是資本低效地帶,但必須要有公園城市的共識,自然生態地區、農業生態優質化地區才有可能留存下來。
從當前規劃學界的實踐來看,中國是有希望率先走出怪圈的。這些年,大家會發現,每年的國際風景園林領域的獎項甚至是聯合國人居獎,中國專案數量增多了。因為這些獎項需要建成專案來申報,而中國已經在行動了。
目前,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為成都開啟了一個非常好的開端。接下來,實踐依舊是最關鍵的。無論城市可以繪製多麼好的規劃,融入多少超前的理念,但在城市更新中,還要看這些理念能不能被當地的基層老百姓所接受,能不能透過各種社會治理的手段,促進正確觀念和指導原則的達成,最終形成社會多元動力共同推進城市更新的城市發展模式。
換句話說,公園城市提到的高品質生活以及居民的幸福感,其實是要建立在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社會共同努力的高效能治理前提下。離開了這樣一個前提,恐怕再美好的設想也只能停留在規劃方案上。這也是成都接下來面臨的重要考驗。
溫馨提示:
3月6日—9日每天上午10點,“城勢而上”線上高階論壇4場直播將陸續開啟,17位頂尖專家邀您共同探討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奮進之路。
▲掃碼進入直播連結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編輯 向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