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日前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由於各方在部分問題上未能達成一致,原定於18日落幕的大會延期結束。今年峰會吸引了10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討論能源安全、綠色技術、減排和全球環境保護等問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是“氣候混亂的編年史”。他說:“地球正在發出求救訊號。變化正以災難性的速度發生,在所有大陸上奪走生命並摧毀生計。”代表俄羅斯出席峰會的是以總統氣候問題特別代表魯斯蘭·埃德爾格里耶夫為首的19人代表團。去年俄羅斯代表團共有270人,由副總理阿列克謝·奧韋爾丘克率隊,俄羅斯總統普京雖未親自出席,但錄製了向與會者致辭的影片。“自由金融全球”公司分析部副主任瓦先科說:“今年俄羅斯政府決定不派出大型代表團參加峰會,很可能是部分出於地緣政治緊張的原因。”
問題現狀
據報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為會議編寫的《全球氣候變化分析報告》指出,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2.5°C-2.8°C(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是2°C,努力實現1.5°C);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2030年將比2010年增加10.6%(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必須到2030年下降45%)。因此,2030年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支出將增加到每年3400億美元。發達國家2021年承諾2025年前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400億美元用於適應氣候變化)。
發展中國家也建議增加資金(目前不超過所有“氣候”資金的1/4)及其中的贈款比例(目前為1/4,其餘為貸款)。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5年就已做出的將氣候資金總額提高到每年1000億美元的決定至今未能實現,目前為850億美元,資金來源包括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國家援助機構、國際開發銀行和私人投資,如何計算則是另一個問題。
埃及峰會從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開始。報告稱過去8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2022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約1.15°C。而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規定,全球氣溫上升不得超過1.5°C。報告還指出,海平面上升速度自1993年以來翻了一番,僅過去兩年半上升幅度就佔30年來累計上升的10%,這對巴哈馬和巴貝多等小島嶼國家構成威脅。巴貝多總理呼籲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因為氣候變化正嚴重打擊小島嶼國家。他在演講中說:“我的朋友們,我們的時間不多了。”此外,今年歐洲阿爾卑斯山脈冰川融化速度創紀錄,格陵蘭冰原大幅消融。
主要議題
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談到支援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聯合國秘書長特使、億萬富翁布隆伯格宣佈一項計劃,將對願意放棄煤炭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援,其慈善機構將負責此事。2019年慈善機構撥款5億美元用於啟動一項活動,到2030年前關閉美國剩餘燃煤發電廠。南非已表達放棄煤炭的願望,並估計其向綠色能源過渡的成本達85億美元。
在最後一刻決定前往埃及的英國首相蘇納克則呼籲各國履行去年峰會上做出的承諾。他說,儘管英國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成績斐然,但仍打算在2025年前將所謂適應專案資金增加兩倍,達到17億美元。
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宣佈,沙特致力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此將逐步放棄石油生產,實現經濟多樣化。到2030年,沙特計劃將可再生能源發電提高到50%。
一年前的格拉斯哥氣候峰會透過3個關鍵性檔案,得到數十個國家支援。俄羅斯只加入其中關於森林保護的一個檔案(俄羅斯正計劃利用森林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另外兩個檔案涉及減少甲烷排放和推廣先進綠色技術。
俄方立場
無論國際層面還是國家層面,俄羅斯都正式承認氣候議程對本國的重要性,這可以從普京總統在瓦爾代論壇上的講話及其氣候顧問埃德爾格里耶夫和俄經濟部副部長託羅索夫的宣告看出。同時,俄羅斯認為,即使在當前與西方衝突的條件下,全球綠色議程也是中立的,並希望與世界其他地區開啟新的生態合作,其中包括金磚國家。託羅索夫繼續強調推動技術中立(首先是作為碳中和能源的核電和水電)對俄羅斯的重要性。埃德爾格里耶夫在公開演講中還談到進一步討論《巴黎協定》市場機制的重要性(其基本規則已於去年透過,目前正討論實施方案)。專家們強調,多數國家計劃減少本國境內排放,作為氣候專案結果的配額或減排單位國際貿易額將保持在最低水平。
此前,“21世紀能源有效利用中心”負責人巴什馬科夫說,俄羅斯實現碳中和的道路將“坎坷不平”。這位經濟學家表示,這些道路“尚未被研究和描繪,部分原因是缺乏整體經濟和主要碳排放部門2050年後的長期模型”。在國際能源署(IEA)預測的情況下,化石燃料消費將在2030年前達到頂峰,並且隨著俄羅斯失去最大出口市場,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將下降,其能源密集型經濟“轉向東方”的速度將不會很快,因為那裡也對低碳產品提出了要求。最終,巴什馬科夫認為,由於預期的俄羅斯GDP下降和人口減少,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預測和氣候計劃與戰略將需要調整。
本文刊載自《環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