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引來一泓清泉 日子越來越甜

由 公冶爾藍 釋出於 綜合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湖北著力改善農村地區供水條件,讓鄉親們喝上、用上放心水——

引來一泓清泉 日子越來越甜(辦好民生實事③)

核心閱讀

近年來,湖北省著力改善農村地區供水條件。長距離引水,解決山區群眾飲水難;打深井取水,讓更多喀斯特地貌區的老鄉獲益;規模化供水,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多管齊下、多措並舉,讓鄉親們喝上、用上放心水。

“以前經常吃不上水,現在隨時都有乾淨的自來水,生活方便多了!”在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毛坳村村民高慶紅家裡,原先乾旱季節用來儲水的紅色塑膠桶已經不再使用。

近年來,湖北努力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讓村民從“有水喝”到“喝好水”。

長距離引水——

群眾告別靠天吃水

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地處鄂西北,季節性缺水問題嚴重,秋季有時兩三個月不落一滴雨。龍池村曾經是深度貧困村,位於武陵山區,缺水制約著村子的發展。村裡沒有水源,找水成了村委會的主要工作之一。20多年來,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柳昌群跑遍鄰近的村鎮,甚至到外縣、外市嘗試引水,都失敗了。

2018年初,聽說山對面的招徠河村有一口泉。農曆正月十六,村委委員吳道遠、村民覃仕武一大早就出了門。兩人騎了4個小時摩托車才到山腳下,又順著山路攀爬了兩個小時。他們將棉麻藤打成繩,好不容易爬上陡崖。

“有水,有水!”一股清泉叮咚流淌。顧不得天氣寒涼,覃仕武捧起泉水喝了一大口——是甜的!可找到水源的喜悅沒持續多久,看著兩岸刀劈斧削的絕壁,兩人犯了愁:怎麼把水引到村裡?

經過多次實地勘查,長陽縣水利部門決定從水源地架設一道空中水管,橫跨峽谷,用索道將兩地相連,長距離引水。

“1000多米的空中‘飛線’,我做了30多年索道工程也從沒見過。”施工負責人田康繼介紹,這道“飛線”長達1480米,輸水管道全長7500米。龍池村山路陡峭崎嶇,施工裝置無法進場,工人不得不採用最原始的辦法將材料背上山。“飛線”跨度太大,工人只能抓著繩索降到山腳下,再坐木排到對岸,透過小型裝置中轉3次,把接近10噸重的工程材料和250根鋼絲骨架管送達對面山巔。施工時,工人被吊在近700米的高空,用雙手將鋼絲骨架一截一截地接起來。

歷時近10個月,“飛線”終於架設完畢;15天后,集中供水工程完工。“水通了!”大家奔走相告。婦女們穿上慶祝節日的土家族傳統服飾,還有村民專程從外地趕回來品嚐山泉水。

“鑽山洞、架飛線、延管網,為了讓老百姓徹底告別‘吃天水’,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克服。”長陽縣水利和湖泊局局長傅建斌介紹,2014年以來,長陽縣充分利用水源,因地制宜採用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相結合的方式,統籌資金3.2億元,建設集中供水工程1663處、分散供水工程8029處,跨區域調水工程4處,有效保障了農村飲水安全。

打深井取水——

更多村民得到實惠

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七成以上地區屬喀斯特地貌。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為“喀斯特地貌地下存不住水”。

“每年乾旱季節,村裡的一多半糾紛都和水有關。”保康縣趙家山村黨支部書記趙祥華說,以前,村民經常要步行十幾公里到隔壁鎮挑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村裡嘗試透過鑿窖圍堰的辦法修建大型蓄水池。但由於地質地貌特殊,蓄水能力差,幾代人的心血都付之東流。2007年,第五次修建蓄水池雖然成功,但水量、水質沒有保障,吃水問題依然無法根本解決。

轉折發生在2017年。時任保康縣縣長的張世偉探訪九路寨村磷礦鑽探時發現,隨著鑽頭轉動,地下水大量湧出。張世偉得到啟示,這幾個村子都是喀斯特地貌,既然打磷礦能鑽出水,打井或許也能。

幾個月後,第一口井在趙家山村開始施工。“地下都是空的,怎麼會有水?”“石頭縫裡找水?天方夜譚!”村民們不敢相信。

大型鑽機、空壓機24小時作業,4天后,當合金鑽頭深入地下350米時,一股清泉汩汩流出。第十二天,當施工隊打到地下483米深時,出水量達到了100多立方米。

“實踐證明,在喀斯特地貌區打深井取水是可行的。”張世偉介紹,保康縣委託湖北省地質勘查部門,對全縣25處喀斯特地貌進行實地勘查,其中符合地下含水層走向和儲量條件的有9處。幾年來,10口深井相繼打通。其中,最深的漆園村水井達1030米,覆蓋周邊7個村,受益人口3400餘人。

有了水,“莊稼結籽不保年,日頭一晃苗打蔫”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村民楊培林流轉了70畝土地搞種植,農忙時一天有30多人在田裡幹活。通水不僅解決了大夥的飲水問題,還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去年,有水抗旱,我們才保住了幼苗。農作物長勢好,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楊培林說。

目前,保康縣以10口深井為依託建成水系連通工程,修建了10處集中水廠。“以開鑿深井為依託、以興建水廠為軸心、以鋪設管網為引線,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行跨村聯片供水,最大限度地擴充套件供水範圍,讓更多村民得到實惠。”保康縣水利局局長盧文舉說。

規模化供水——

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湖北省農村飲水安全保障中心主任陳建華介紹,目前,湖北正推進建設農村飲水提標升級工程,完善農村供水保障,統籌兼顧農民產業用水的需求,助力鄉村振興。

臨近中午,黃岡市英山縣石頭咀鎮十三灣生態農家樂裡飯香撲鼻,老闆餘修德忙前忙後,招呼食客。妻子在後廚裡擰開水龍頭,洗菜、淘米、做飯。

其實,鎮上早在幾年前就通了自來水,但水質不好,一下雨,水就變渾濁,一股土腥味,做出來的飯菜味道差。“鎮上經常停水,自己用水都要等到晚上,別說接待客人了。”今年春節前,這裡通了新水廠的自來水,清澈透亮。“有了好水,我們才敢擴大規模。”餘修德說,現在,農家樂能同時容納60多人用餐,預計今年能有十幾萬元收入。

餘修德一家的好日子,離不開英山縣西河中心水廠。作為大別山區首個農村飲水提標升級工程,英山縣西河中心水廠採用全自動化生產體系。走進水廠,只聽見嘩嘩的水流聲,卻看不見一個人影。“員工都在中控室呢。水廠的所有制水設施都能遠端操作,水質、pH值、含氧量等指標可以線上監測。”水廠設計方、中南市政總院現場專案經理羅志賓說。按照規劃,這座現代化農村水廠,將和英山縣3座規模水廠聯結成網,覆蓋全縣。屆時,英山縣所有城鎮居民和75%的農村人口飲用水將做到“同質、同網、同源、同服務”。

有水百業興。在咸寧市咸安區,花紋水廠徹底解決了花紋山區星星、壠下、大坪3個村及星星竹海風景區共計上萬人的飲水問題。一泓清水不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還引來了投資。在星星竹海風景區,陳家溝鄉村振興示範園專案正加緊建設。專案負責人陳凱是本地人,一家人長期在深圳經商,早就看好家鄉的旅遊資源,怎奈村子常年缺水,一直下不了投資的決心。

“現在通了自來水,我們的專案落地開工,還帶動了30多名老鄉就業。”陳凱說。

目前,湖北省農村飲水安全總體實現全覆蓋。農村供水工程規模化建設取得成效。過去5年,新建、改擴建通水的萬噸級工程達34處,平均供水規模超6萬噸。到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8.71萬處,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6.80%,自來水普及率達94.70%。

“接下來,我們將新建一批骨幹水源工程、調水工程,推進一批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一批區域供水規模化工程,標準化更新改造一批老舊供水工程和管網,使農村供水工程佈局更加科學、結構更合理。”湖北省水利廳副廳長唐俊介紹,“十四五”時期,湖北省計劃總投資91億元,啟動79個農村飲水提標升級專案,改善農村地區1000萬人口的供水條件。到2025年底,計劃實現農村規模化工程供水人口比例達到85%以上,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8%以上,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