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因產能不足而道歉的比亞迪,或許更需要“一碗水端平”

由 段幹方 釋出於 綜合

距離年初比亞迪DM-i超級混動技術搭載車型開啟預售已經過去了小半年,但受產能限制仍有不少早早訂車的買家遲遲等不到交付(甚至網傳不同地區區別對待交付),為此比亞迪最近甚至還專門發了致歉函。實際上,這事兒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最終如何收尾,恐怕還得看比亞迪自己的心思……
混動,確實是個好選擇
從消費者的視角來看,混動車型已經成為市場的寵兒。一方面,純電動汽車因為續航和相關基建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油電通吃、充能成本上也確實比燃油車更低的混動車自然更現實。

另一方面,在外有技術上耕耘許久、各方面已經相當成熟的豐田THS和本田i-MMD系列技術,內有比亞迪、長城等多家自主品牌不斷創新研發的大環境下,當下的市場選擇實在豐富,容易接受它們的人也不在少數。

自然,以“自主技術”和“國貨潮”為核心牌的比亞迪DM-i技術搭載車型就成了最新一波受熱捧的存在之一:就預售期間比亞迪給出的3.8L/100km指標,以及“上市即量產”的自信,給了很多人下訂單的底氣。
造勢優先還是體驗優先?

先不論比亞迪這次的“DM-i崑崙戰役”算不算刻意營銷,DM-i技術作為一項剛剛走向量產化的實用技術,在搭載車型剛剛上市的當下,最大的問題顯然是產能爬坡:兩款熱效率都在40%以上的內燃機、同時追求效率/整合化和輸出的三電部分,再加上可能來自比亞迪自主的車載晶片,單獨實現其中一項的大規模量產化已屬不易,同時顧上並統籌好它們更是難上加難。

這樣的困境,比亞迪內部恐怕更心知肚明;不過,既然當初定好三箭齊發,再去後悔產能追不上來也沒有意義。現在能做好的,就只有安撫始終提不到車的消費者。問題這就來了:怎麼平衡好造勢和顧客體驗的度?

對比亞迪而言,DM-i超級混動的出現也許不僅僅有技術突破的意義,更有“自主研發水準走向國際領先”的象徵意義,前期造勢必不可少;但DM-i畢竟是一個剛剛出現的事物,就算產能沒有問題也需要搭配更高水準的服務水平,來平衡可能出現的技術不穩定,從而讓首批使用者心悅誠服。

一般而言,一款新車、一項新技術,上市時最為重要的正是其首批購買和使用者。人們在購買家用車這類大宗商品時,往往會留心前人的意見;如果首批使用者對其印象不好,參考者後來的各種先入為主只會使新車/新技術的不佳評價如同滾雪球一般增加——不管是產能小半年上不去,還是個別地區優先供貨問題,都在消耗準車主們早已不多的耐心。

形象點說,就像法系車在國內一直不叫座一樣,“搞怪 對配置不上心”都被老車主吐槽到破圈了,誰還會認真考慮它們呢?抓住老客戶(在比亞迪DM-i系列車型這裡就是首批)的心,才是下一步爭奪市場的關鍵所在。

只可惜,比亞迪在新車宣發時似乎並沒想這麼多——又或許,新技術產能爬坡的困難程度超出他們想象,最終被炎上的買家堵在評論區討說法。
比亞迪接下來該怎麼做?

從致歉函的內容來看,它恐怕並不能幫助比亞迪擺脫目前的麻煩,原因有二:
1.比亞迪聲稱新訂單仍需【平均】三個半月的等待時間,時間上仍然存在一定模糊;
2.對於網傳的地域優先傾向,比亞迪並不否認,反而認為它有助於改善全國使用者體驗。

第一個問題相對比較好解決——除了個別真就小半年沒提到車等急了的倒黴買家,多數人對於提不到車的不快本質上還是來自“約好的時間沒等到”。既然比亞迪決定儘快擴增產能,不妨在內部先設定一個不算非常樂觀的預估等待時長,並將其以沒有那麼多含糊定語的形式告知準車主,以此立信;如果排期允許的話,理應為已經等更久的準車主安排儘早的交付時間。

再者,明確表明“不同地域一碗水端平”的立場,可能對於挽回聲譽有更大幫助——這也是這次道歉事件中最核心的部分。按理說,就算網傳優先供應的渝、津、湘、蘇、桂五地對於比亞迪的戰略地位再重大,新技術、新車型的立足還是不能僅靠它們——換個角度想,把營造客戶口碑的活兒全推給這些地方的車主,真算對得起他們先前的熱忱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