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華人負擔不起房租在街邊搭木屋,被市政部門拆除
(觀察者網訊)據《紐約郵報》7月19日報道,一名自稱“鄒一凡”(音譯)的56歲華人男子因無法負擔房租而在紐約曼哈頓大橋邊上搭建了一棟狹窄的木屋,用水桶解決用水問題,並從大橋上的電氣箱自己拉線用電。但最近,當地環衛人員和警察趁著這名“流浪者”不在家時將這棟木屋拆除了。
這一現象反映出紐約目前高昂的房租與無家可歸者數量激增的雙重問題——據“無家可歸者聯盟”統計,2022年3月,平均每晚有48524人是在無家可歸者庇護所度過的,另有數千人直接睡在馬路上、地鐵站或其他公共設施裡。
截圖來源:《紐約郵報》
紐約這座世界之都,如今正面臨著無家可歸者激增的嚴重問題。
據《紐約郵報》7月19日報道,最近,一名自稱“鄒一凡”(音譯)的華人男子因其在紐約的流浪事蹟引發關注。
報道稱,該男子的英文名是“喬伊”,他表示自己在房租上漲後無家可歸,因此在曼哈頓大橋迴圈大道邊角上用膠合板和硬紙板搭建了一個狹窄的房子。
這棟房子沒有水和水管,他平常使用一個桶來裝水替代。房子就靠在馬路邊上,非常危險,特別是夜間,他只有一把腳踏車鎖來鎖住前門。
該棚屋有一個專屬區域,“喬伊”在那裡儲存了即食花生醬、沙丁魚、可樂和橙汁等食物。他還用海報和鏡子裝飾了這個空間。
圖片來源:《紐約郵報》
當地居民和市政官員都對這棟建築感到震驚。44歲的社群活動家蘇珊·李表示,這樣的建築不受監管,它是臨時拼湊的,很危險。“很可能有人趁他在裡面的時候用腳踏車鎖把門鎖上,然後放火燒,我希望他能得到他需要的幫助。”
紐約市議會少數黨領袖喬·博雷利(Joe Borelli)表示,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在紐約搭建房子。他聲稱“我們不能讓貧民窟在紐約到處出現”。
56歲的簡·李(Jan Lee)在唐人街長大,他回憶,他小時候曼哈頓大橋也曾是無家可歸者的營地,那時臭味熏天。如今這一畫面再度出現,他指責紐約市未能有效地確保更多的醫療工作者為無家可歸者和精神失常者提供護理。
7月16日,紐約市無家可歸聯盟(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和其他機構對房子周圍進行了清理,包括噴掉附近的塗鴉,但並沒有處理這個臨時住所。
7月19日,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開始對房子“動手”了。
《紐約郵報》透露,一名目睹事件發生的水果販穆罕默德·阿里(Mohammed Ali)告訴記者,事發時他正在附近賣水果,中午的時候,一輛環衛車停了下來,兩輛警車也隨之抵達,三名環衛人員和一些警察下車。
阿里說:“環衛人員很快就把整件事都搞定了,把(拆下來的)房子扔到卡車後面,然後大家都離開了。”
他們是用大錘將這棟小房子擊倒的,一個人還爬上了橋樑,透過牽引力將房頂猛拉下來。
圖片來源:《紐約郵報》
同來的還有一名電工,因為這棟房子從橋上的一個電氣箱拉線用電,他們將電線也切斷了。
小屋被搬走後,橋上的一個金屬盒上掛著剩餘的電線,而棚屋所在的地方只剩下一把腳踏車鎖和兩個可伸縮的塑膠刀片。
目前暫無對“鄒一凡”處境的相關報道,但紐約高昂的房租與激增的“無家可歸者”數量都是有待市政府解決的緊迫難題。
紐約非政府組織“無家可歸者聯盟”近期釋出的報告指出,如今超過半數(53%)的紐約租房者(近100萬戶家庭)處在“租金負擔沉重”的狀態,即月收入的30%以上用於支付房租。更有約三分之一的紐約租房者(約60萬戶家庭)“租金負擔過重”,每月收入一半以上都花在了租房上。
這導致了紐約的一個特有現象:無家可歸者越來越多。
“無家可歸者聯盟”的統計資料是,2022年3月,平均每晚有48524人是在無家可歸者庇護所度過的,另有數千人直接睡在馬路上、地鐵站或其他公共設施裡。他們認為,紐約極端貧困家庭正面臨“災難性的”住房不安全狀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