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釋出《關於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這意味著,中國科研人員減負行動已邁向3.0。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副司長湯富強介紹,我國自2018年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開啟減負行動1.0,部署開展了減表、解決報銷繁、精簡牌子、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四唯”)問題、檢查瘦身、資訊共享、眾籌科改等7項具體行動;2020年開啟的減負行動2.0,在持續鞏固深化前期已取得積極成效的7項行動基礎上,部署成果轉化盡責擔當、科研人員保障激勵、新型研發機構服務和政策宣傳等4項新行動。
對於一線科研人員來說,前兩輪減負行動帶來哪些好處?減負行動3.0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政策突破?
給科研人員獲得感
青年科研人員已成為中國創新發展主力軍。中國科協創新院釋出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39歲以下的科技人力資源佔比達到了78.39%。
去年,博士剛剛畢業的武恩秀,就拿到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副研究員職稱。“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為我的第一學歷即本科學歷為‘雙非院校’。”武恩秀告訴記者,他本科畢業於中北大學,碩博畢業於天津大學,這麼快獲評副研究員,受益於天津大學破“四唯”、重能力的改革,只要有能力,資歷、學歷、經歷都不是問題。入職後,他獲得學校層面25萬元自主創新基金專案支援,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20萬元探索課題專案支援,這兩個專案為其奠定了科研基礎。
“四唯”清理行動是減負行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前,科技部、教育部相繼出臺破除SCI至上、“唯論文”的硬措施,全國各省份基本都已釋出科技評價改革相關檔案,以“四唯”為代表的科技評價不良導向加快扭轉。
“破‘四唯’在我們單位也已得到落實。評職稱時,不再單純比較論文篇數、影響因子及雜誌分割槽,更多看重學術貢獻,看有沒有深入探索機制或者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同時,評價專利成果也不著眼於專利數量,而是注重專利本身價值,看專利有沒有轉化,轉化的收入與社會效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放療科醫師、副研究員周成認為,這些變化有助於最佳化科研創新導向、推動科技資源分配和科研評價迴歸科研規律。
像這樣給科研人員更多獲得感的減負改革還有不少。比如,科研人員保障激勵行動強化以使命和貢獻為導向的激勵政策,“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有90%以上的重點專項設立了青年科學家專案,2021年支援300多個青年科學家團隊,對青年科研人員的保障支援持續加強。再如,成果轉化盡責擔當行動將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作為一項重要試點內容,已在浙江省農科院、北京工業大學等多家賦權試點單位建立了本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
減負擔就是保時間
“最近,所里正在暑期輪休。我和師長在路邊遇到了,就討論起合作的研究課題。減負後,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了,這種學術交流成為常態,很多思維火花和解決思路在這樣的不經意間產生了。”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薛面起說。
中科院理化所是較早開展差旅費包乾制試點等減負改革的單位。薛面起自2018年入所以來,一直沒有受到“報銷難”等事務性工作的困擾,可以心無旁騖地做科研。“所裡為不同研究方向的年輕人設計了不同的發展路徑,很多年輕人都在一些重大專案裡負責關鍵技術攻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在減負行動中,表格多、報銷繁、檢查多等科研人員反映突出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比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需填報的表格由57張精簡為11張,精簡比例達80%,並於近期在當前11張表格的基礎上,將原來技術部分和預算部分資訊表合二為一,不再需要重複填寫,科研表格填報數量進一步精簡。
減負行動上有中央支援,下有地方各機構配合。青島大學科技處處長李榮貴介紹,以科研儀器採購為例,科研儀器裝置和耗材採購管理辦法修訂後,原來透過集中招標採購方式需要半年時間才能到位的儀器,現在按照新辦法可在一個月內完成,最快的一到兩週就可安裝到實驗室;再以報銷流程為例,過去很耗費科研人員時間,減負行動開展後,學校為每個學院及大的科研團隊配備了財務助理,由財務助理完成預約稽核、完善資料、排隊報銷等環節。
“作為科技管理人員,我認為減負行動提高了科技人員的動力,節約了科技人員的時間。”李榮貴說。
讓青年人才挑大樑
“減負行動1.0、減負行動2.0各項舉措已取得良好效果,並轉為了常態化機制持續推進。”湯富強說,減負行動3.0專門面向青年科研人員,部署挑大樑、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等五方面行動,將充分激發青年科研人員創新潛能與活力。減負行動3.0為期1年,分三個階段展開。2022年9月底前,廣泛部署動員,摸排情況,找準卡點堵點;2022年12月底前,各部門各地方各單位完成各自層面的措施辦法制修訂出臺工作;2023年6月底前,各項措施辦法全面付諸實施,減負行動全面落地見效。
減負行動3.0政策中有一些值得關注的硬核措施:“挑大樑”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歲以下青年人才擔任專案(課題)負責人和骨幹的比例提高到20%,在中科院新開工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指揮部中新設副總師崗位、由4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擔任。“增機會”中,推動有條件的科研單位設立職業早期青年人才培養專項,對新入科研崗位的博士畢業生、博士後給予不少於5年的非競爭性科研經費支援。“減考核”中,合理評價青年科研人員實際工作貢獻,避免僅以有署名的成果作為考核評價依據,避免簡單強調成果轉化數量、金額。“保時間”中,確保青年專職科研人員工作日用於科研的時間不少於五分之四,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員參加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列席接待性會議。“強身心”中,組織開展優秀青年科研人員專訓班,定期組織青年科研人員開展心理健康諮詢和心理疏導,推動開展“每天運動1小時”活動。
“從前兩輪減負具體措施中,能充分感受到國家對青年科研人員的關懷和支援。”北京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教授徐曉明說,減表、解決報銷繁、精簡牌子等政策效果很好,他所在的大學已將大部分事務性流程轉移至線上,希望在減負行動3.0中可以進一步完善。
“3.0行動不僅深化了減負內容,更有青年工作者關心的專案、資金支援,這將有利於青年人才快速成長,推動我國在各關鍵科技領域更快實現突破。”徐曉明建議,希望未來在職稱評審制度中增加產業轉化型高階職稱評聘方案,加大對高校教師成果轉化、產業化專案的扶持力度。 (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