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美國參議院以68比30的投票結果結束了2500億美元的“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ICA)”審議,該法案可以說是之前“無盡前沿法案”(the Endless Frontier Act)的增強版。
之前美國參議院商務、科學和運輸委員會透過長達340頁的“無盡前沿法案”,批准在5年內撥款1100多億美元,用於人工智慧、半導體、量子計算、先進通訊、生物技術和先進能源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基礎及高階研究、商業化以及教育和培訓計劃,以應對來自中國日益嚴重的競爭壓力。而這次透過的USICA,將授權國會投入約1900億美元加強美國的技術實力,以及此前用於加強半導體生產實力的520億美元。
“無盡前沿法案”中的“Frontier”一詞,有科技“前沿”、戰爭“前線”、國家“邊疆”之意。法案的“冷戰”思維難以掩飾,更顯示美國正以加強自己建設的方式來對付中國。
最近幾年,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的各種法案紛至沓來,對中國人來說,已逐漸進入“審美疲勞”階段。但這一次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並需拿出真正的戰略性對策。可以說,這是最近十年來,美國政府針對中國未來發展極具實質性衝擊與挑戰的最大招數。而且與之前大多數損人利己的招數不同,這一次堪稱是實招和真招。主要戰略目標是全方位調動美國的國家機制,以立法與國家投資等方式,聚焦核心科技領域的教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全面打響面向未來的國家科技競爭戰。換句話說,這算是美國版的“舉國體制”,圖謀透過這一法案為美國長期的科技優勢固本守根。
《論語》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科技作為人類進步的核心推動力,創新是無限的,而每一個國家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唯有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優勢互補,開放競爭,才是科技發展的正確之道。但是,美國卻開始將科技競爭視為一場零和遊戲。作為半個多世紀全球科技的絕對霸主,美國面對中國科技的進步開始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並把科技競爭視為維護美國霸權的根本所在。而再好的戰略,如果戰略目的不單純,就可能成為其最大的軟肋。
站在中國的角度,我們要以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應對這場難以迴避的挑戰。因為,這一法案同時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身的短板和不足。有備方能無患,而且,為避免自己的發展節奏被打亂、發展勢頭被打斷,要以此激勵和提升自身的發展。
放眼全球科技的競爭與博弈,大致著眼於自下而上的三個層面:基礎層面的科學共同體、產業層面的全球產業鏈和政府層面的產業政策能力。在產業和政策層面,我們卓有成效,也勢頭良好。而基礎層面,我們最薄弱的恰恰是美國最強大的,這無疑是我們最大的短板,也是科技發展的源頭。目前,我們面臨的“斷供”“卡脖子”和產業鏈衝擊,還僅是中間浮現出來的產業層面問題,並非科技競爭真正的根本問題。正如任正非對筆者所言:高科技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我們科技發展最大的薄弱環節還在於基礎性的科學共同體。可以說,USICA直接觸動了我們長期存在的軟肋和短板。只有藉助這一輪全新的挑戰,因勢利導,以超常規的戰略決心與投入力度來強化我們教育和基礎研究。顯然,這場戰略博弈的重要性是前所未有的。
從最核心的本質來看,這一法案不僅重在資金的投入強度和聚焦的產業領域,更在於美國期望恢復和啟用曾經賴以成功的科技創新機制和體制。換句話說,就是突破現有科研體制,跳出原有的路徑依賴,再創當年的科技發展奇蹟。
二戰正式確立了科技是戰爭勝利決定性力量的地位,二戰之後美國因此再接再厲。76年前萬尼瓦爾·布什推出《科學,無盡的前沿》這一里程碑式的檔案,奠定了美國戰後的科技政策框架,核心是促成了軍事、工業與高校科學共同體實現高度協同的創新合作機制,極大地激活了科學共同體的創造力,並促成了美國政府對基礎學術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大力投入,促成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機構的成立;1957年,因為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引起美國民眾對“科技落後”的恐懼,成立了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ARPA),後來促成了今天的網際網路、GPS等重大技術突破。上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聯邦政府在新興科研領域的投入曾高達GDP的2%(目前僅佔0.7%),達到美國整體科研投入的2/3比重。尤其是60至70年代計算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領域研究的關鍵時刻,來自ARPA的科研經費就佔據70%左右。
因此,這一次的法案也重點強調了要恢復當年ARPA靈活的科研管理與創新機制。同時,這次有100億美元用於建設至少10個區域技術中心,推動矽谷在全美的複製。通俗一點說,這一法案試圖集合二戰後美國軍工複合一體化的科研體系、“衛星時刻”形成的ARPA創新機制以及矽谷成功經驗與優勢,儼然是整合美國科技百年絕世武功的“葵花寶典”。這些“法寶”是其贏得冷戰的關鍵所在,如今美國顯然想故伎重演。
美國版的科技“舉國體制”,究竟能否奏效,有待觀察。其實,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最終真正的敵人永遠是自己。科技無盡,創新無盡,“無盡前沿法案”終究有盡。今天的中國,迎來新機遇和新挑戰,我們也需要全新的戰略。我們不怕競爭、不懼挑戰。但也需從根本著手,尤其是長期制約科技發展的教育與科研層面的體制機制問題。科研體制機制改革這些年一直呼聲很高, 5月21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就是最新的努力。
除了持續不斷推動既有體制機制的改革外,更需要敢於“破圈”,直接跳出現有框架,開創全新的體制機制。新舊競爭,雙管齊下,相互博弈,相互促進。以超常規的策略與力度強化基礎性的教育與科學,催化顛覆性創新,贏得更多時間和空間。目前美國科技整體實力依然領先我們,其教育與基礎研究更是如此。即便這樣,他們都有如此緊迫感和危機感,都敢於打破常規、顛覆現狀。我們還有什麼可以瞻前顧後的呢?(作者是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全球網際網路口述歷史(OHI)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