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的父母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跟孩子進行交流,在這個點和孩子交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工作太忙了,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所以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才有機會和孩子一起相處和交流,也有可能是,覺得在吃飯的時候互相交流,不僅可以和孩子聯絡感情。
同時,這也算是一種親子之間的互動,可以幫助自己更加了解孩子。其實這種餐桌上交流,也算是一種中國所特有的文化,在全家一起團聚或者是一起吃飯的時候,總是會習慣性地寒暄一下,然後互相瞭解一下對方的近況。
01別小看和孩子之間的餐桌交流
其實在餐桌上跟孩子進行交流確實有所奇效,因為在吃飯的時候,人是在給自己的身體補給能量,這個時候情緒以及身體都是處於一個比較放鬆的狀態,尤其是在吃飽喝足了以後,身體的狀態,那就是要多放鬆就有多放鬆。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吃飽喝足以後就犯困的原因,所以很多時候在餐桌上進行交流會比較順利的,這種想法確實是有一些依據的,但是並不代表,在餐桌上進行的交流一定就是順利的,所帶來的效應一定是積極的。
02這時候就不得不談到"餐桌效應"
一個好的餐桌的交流氛圍,可以帶來很多的好處,可以拉近父母孩子之間的距離,可以幫助父母更瞭解孩子,但是每個事物都有兩面性,並不是每一次餐桌上的交流都能夠是愉快的愉悅的,有一些父母他們可能不善言辭。
或者是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總是無法把握住那個重要的度,導致於父母在藉助餐桌這個"媒介"來跟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總是遇到重重的困難,不僅聊天聊得不起勁,飯還吃得不高興。而這樣子的情況,專家們把它稱為"餐桌效應"。
想必大多數父母們在餐桌上的時候跟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都是希望自己能夠和孩子拉近距離,在一個愉快的氛圍裡面,和孩子面對面真心的去聊一些事情,但是在餐桌上有的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氛圍可能不一定是會很愉悅的。因為有一些父母喜歡在餐桌上對孩子今天或者是最近所做的事情進行"指點",而這樣子的舉動,可能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甚至有點壓抑。
03那麼父母們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
- 第一,過分遷就和溺愛孩子
其實在餐桌效應裡面所包括的,不僅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餐桌交流,同時也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有一些父母出於自己對於孩子的關心,導致於在面對孩子身上的一些小毛病的時候,會選擇妥協和遷就。
比如說,孩子不喜歡吃青菜,有一些父母非但沒有引導孩子嘗試吃一些菜,反而還會特別寵著孩子,知道孩子吃什麼就做一大堆,完全不考慮這樣子的飲食所帶給孩子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特別是有一些父母特別喜歡"投餵"孩子,這樣子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營養過剩,過於肥胖的情況出現。
明明知道這不是一個好的習慣,但是自己卻不知道如何開口去說,一直保持著一種順從和遷就的方式,這樣不僅會讓孩子沒有吃到他本來應該吃的食物,沒有讓他養成一個好的飲食規律。同時還有可能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子的情況並不少見,有的時候一味地遷就孩子,可能會出現餐桌上的溺愛,這樣也會帶來負面的餐桌效應。
- 第二,餐桌交流不當造成負效應
有些家長他們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方式,經常是透過對於孩子的指責,或者是命令進行的,這樣子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很不舒服,但是很多家長卻很難意識到,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在關心孩子,卻沒有發現自己的這種舉動已經給孩子造成了壓力。
其實在餐桌上的交流不僅僅體現在言語,有的時候父母的一些舉止也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有一些家長在餐桌上喜歡喝酒,會喜歡講一些髒話,這樣子的舉動其實所帶給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一個是孩子可能會模仿講髒話這種行為很容易養成壞習慣,另一個是給孩子建立了一個不好的溝通環境和氛圍。
其實餐桌的正效應,藉助的就是餐桌的愉快氛圍,以此來推動交流的進行,但是父母的一些舉動或者是在吃飯的時候習慣性的一些言語,很有可能會打破餐桌交流本該存在的好氣氛,這也就會帶來餐桌負效應。
- 其次,交流是一個父母們需要認真去學習的"課程"
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一直都是一個需要去認真學習的課程,只不過很少會有人注意到這一點,與他人交流好像就是一件特別自然的事情,就算是還沒有學會如何去交流的新生兒,他們也擁有著獨屬於自己的交流方式。比
如說,他們那雙愛眨巴的眼睛,對每項事物都很認真的眼神,有手舞足蹈的習慣,都是一種都屬於他們的交流方式,談到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能讓交流者雙方"愉悅"的交流並不容易,需要多去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餐桌上和孩子之間的交流需要父母去重視,日常雙方之間的溝通和討論,都需要父母們去注意自己的語氣以及說話的方式。
都去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想一想孩子聽到自己說的這些話的時候,他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或者是去想一下自己說這些話的目的是什麼,理清這兩個事情,可以有效地減少一些可能會讓孩子覺得不舒服的表達的出現。
簡單來說,也就是多換位思考,和理清自己表達的目的,這樣子不僅可以讓孩子在聽父母講話的時候能夠迅速的理清父母們想要說的話,這樣子不容易出現誤會,影響親子之間關係的情況,同時,還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更加的順暢。
04最後,父母們可以學習一些交流的小技巧
- 第一, 抓住交流的三要素
交流的三要素就是平等、認同、交換。一個讓人覺得舒適的交流,一定是建立在雙方互相平等的基礎上,而有一些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是他是透過命令來進行的,比如說強烈禁止孩子不可以做什麼事情,或者是孩子現在應該要幹嘛。下
午的計劃應該是什麼樣的,這種不由分說的沒有跟孩子有任何討論和溝通的"一刀切"的交流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和父母交流的時候雙方所處的位置非常不平等,孩子容易產生厭煩的心理。結合三要素,父母們還可以要多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認同,再慢慢地跟孩子交換一些自己的看法。
- 第二,從孩子的興趣點切入
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父母們們要想和孩子交流順暢,那麼父母就需要去關注孩子所在意的事情,其實要想跟孩子一起聊天和交流並沒有那麼難。比如說,在餐桌上有一道孩子特別喜歡的菜,父母們就可以問一下孩子對這道菜的感想,然後以這個為開場,可以去問一下孩子最近或者是今天在學校裡有沒有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更能夠讓人接受。
總結:餐桌交流有利有弊,而這種利弊的區別完全取決於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同時,餐桌上的父母的行為還會涉及到了餐桌的正效應和負效應。在餐桌上,父母對於孩子的過分溺愛和不恰當的交流方式,會帶來負效應,而保持一個舒適的餐桌氛圍,可以帶來正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重視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交流,這需要父母認真對待,父母們可以透過抓住交流的三要素和學會從興趣點切入的方式來展開和孩子之間的餐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