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政府應在對抗中國的邪道上懸崖勒馬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近,澳大利亞的“中國威脅”臆想症又犯了!9月6日,澳財政部長弗賴登伯格發表演講,敦促澳大利亞企業為澳中關係持續緊張做準備,採取所謂的“中國 ”國際市場多元化策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一演講被媒體解讀為澳政府將“加碼對抗中國”。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9月7日回應稱,當前中澳關係的困難局面完全是澳方一手造成的。當務之急是澳方要正視兩國關係受挫的癥結,擯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尊重基本事實,客觀理性看待中國和中國發展,切實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處理兩國關係,停止出於一己政治私利,鼓譟所謂“中國脅迫”,多做有利於增進兩國互信、促進務實合作的事,而不是相反。

倒打一耙

一段時間以來,澳大利亞在反華的議題上一路狂奔,似乎比它的美國主子還積極,頻頻挑戰中國底線,藉口都是所謂“中國威脅論”。

“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府每當意圖汙衊中國時,就會往‘中國威脅論’的‘筐子’裡投放新元素,編造並炒作各種不負責任的反華言行。”中國市場學會海疆絲綢之路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曉鵬對本報表示,澳政府的反華言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斷挑戰中國國家利益,在臺海、涉疆、涉港和南海問題上指手畫腳,丟擲很多不負責任的言論,破壞兩國互信基礎;二是破壞中澳既有的合作專案,如無理否決已簽署的“一帶一路”協議、惡意製造達爾文港使用權的矛盾;三是損害中澳兩國的經貿關係,如以“國家安全”為託詞無端阻撓中國企業赴澳投資。

所謂的“中國 ”戰略也是澳政府炮製出的全新“中國威脅論”。王曉鵬分析,一是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給中國扣“經濟脅迫”帽子;二是澳一直力圖做美國在南半球的第一盟友,不放過任何向美國納反華“投名狀”的機會;三是掩蓋其近年來損害中國利益的不光彩事實,透過“倒打一耙”的方式轉嫁自身責任。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發表評論稱,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經歷的數十年經濟繁榮得益於自由貿易、全球化和中國的崛起。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中,都是來自中國的鐵礦石進口支撐了澳大利亞經濟。文章稱,所謂的“中國 ”戰略實質上是“中國-”,試圖為澳企重新設計一個沒有中國的經濟模式,這是在叫囂實質性脫鉤。

掩蓋無能

汪文斌指出,澳大利亞從對華合作中獲得巨大利益,是中國發展的受益方。中方從未做過有損澳大利亞主權的事。所謂“經濟脅迫”的帽子也絕對扣不到中方頭上。反倒是澳方一方面採取違背市場原則的舉措乃至霸凌行徑,對兩國正常交流合作無端設限,干擾中澳務實合作的良好發展勢頭;一方面以“受害者”自居,對中方倒打一耙,還拉幫結派對華施壓,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核心利益。

澳大利亞為何在反華道路上越走越遠?王曉鵬認為,一是澳政府需要透過製造矛盾,打造自身反華形象,目的是掩蓋其抗疫失敗、經濟復甦乏力、國內治理無能的失職,試圖轉移澳國內聯邦政府、州政府和民眾之間協調失序的矛盾;二是美國近年來不顧澳國內的嚴峻現實,為服務美國的印太戰略部署,急於把澳捆綁在反華戰車上;三是澳部分政客被美國進行深度利益繫結,成為美國利益在澳代言人,不能站在維護澳戰略利益和增進澳人民福祉的角度制定澳重大內外政策。

“跟班”外交

澳大利亞《新日報》曾刊文指出,澳中關係緊張的根源在於澳“自身的無知”,澳有一個長期的問題亟待解決,那就是獨立自主的外交能力。

“澳政府一系列錯誤的反華行徑,嚴重破壞兩國互信基礎,對澳國際信譽和中澳關係造成結構性衝擊。”王曉鵬表示,澳部分政客應該修正其對中國發展基本事實的選擇性無視態度,多做對改善中澳關係有建設性的事情。中國對外開放合作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只要澳政府能秉承公平正義原則,積極維護雙方共同利益,中澳關係還是有轉圜空間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40 字。

轉載請註明: 澳政府應在對抗中國的邪道上懸崖勒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