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學,東北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教授,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中國亞太學會東北亞研究會副會長,遼寧省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遼寧省委省政府第六屆決策諮詢委員。
中國與世界
互動的三個階段
近日,東北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姜文學教授來到“東財培訓”直播間,帶來一場題為《全球經濟治理視角下的中國與世界》的精彩講座,本版分兩期刊發。
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經濟大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第二投資大國和第二產值大國,中國和世界的互動關係已越來越密切、頻繁、深入,中國改革開放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世界的關注。按照中國改革開放程序與國際經貿規則以及國際經濟治理規則之間的互動關係,中國同世界的關係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與世界。這個階段從1978年持續到1985年,是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此時,我國還沒有參與到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中的絕大部分框架裡,因此我國與世界的互動關係是非常少的。
在這一階段,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很小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主要是基於自身的發展需求,因為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無法持續,所以必須依靠改革進行調整,改革的動力源於自身,改革的內容和設計上也是完全獨立自主的。在這個階段中,我國的開放範圍也很狹窄,當時採取實驗性的、區域性的開放方式,於1979年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了包括大連在內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我們將這些城市形象地稱為“開放視窗”,也就是說,只有在這些地方我們才能比較多地看到外部的世界。
第二個階段是中國經歷了復關、加入WTO以及加入WTO以後對加入WTO承諾的履行時期。這個階段從1986年持續到2010年。在這個階段,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在對接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則以及中國加入WTO承諾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改革開放。
從1986年到2001年,中國用了15年的時間加入了這個國際多邊貿易體系,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又經過10年的發展,到2010年時,中國的GDP排到了世界的第二位。我們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出口由入世時的第六位上升到了第一位,進口上升到第二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和產值大國。
這一時期,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世界互動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中國改革開放的動力源自於融入世界經濟,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逐步發現了改革開放的益處,充分利用了國內國外的兩個市場。其二,中國改革開放的內容也主要是對接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則和履行相關承諾,尤其是在復關談判的過程中,我國也作出了很多的調整,同時,大幅度地降低了關稅。其三,中國的開放由原來的“點”擴充套件到了“線”,再擴充套件到了“面”。一開始,中國開放的地區只是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再到後來的沿江、沿邊、山東遼東半島,再到形成全域開放的體系。其四,中國改革和開放的內容開始交叉融合。在復關談判的初期,我國談判的主要內容是關稅、邊境措施和外國商品進入問題。之後,我國談判的內容從邊境措施轉向了“邊境後措施”,即外國的資本和技術進入到國內市場後是否還有限制、競爭是否公平的問題。因此,中國的很多做法都兼具改革和開放雙方面的特點,很難在改革和開放之間區分。
第三個階段是2011年至今近十年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整個國際經濟治理規則還在生成的過程中。一方面,中國的改革開放要順應這種規則的調整;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新的規則形成,我國改革開放的內容還有很大的自主性,同時我們也在致力於塑造規則。
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世界互動的特徵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我國改革開放的動力主要體現為內在的需求,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所存在的分歧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目標的差異,而是進度的差異。其二,中國的大國特徵日益顯現,其突出體現就是中國所有的國內政策都會產生外溢效應,中國改革開放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外部的關注。其三,中國的改革開放領域緊隨潮流,努力調整國內政策去適應變化,而不至於被全球性規則拋棄。另外,由於在當前階段國際經濟治理還沒有形成一個確定性的規則,因此我國改革開放的內容還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具體的改革內容也會考慮到國際社會的關切。其四,在當前時期,我國的改革與開放真正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傳統意義上的改革開放是指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兩個範疇,但自從我國加入WTO後,很多開放的措施都與改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很多的改革措施需要依靠開放環境來推動,對外開放也需要透過進行改革才能實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