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長走出墨菲定律誤區,孩子更聽話
鄰居兩口子性格溫和,但是沒想到卻養出了性格特別“囂張”的兒子。鄰居感慨說“今世的兒女,上輩子的仇人。”雖然孩子才上小學,但是鄰居已經很為孩子的教育感到發愁了。平時吃飯的時候,鄰居總是讓孩子多吃蔬菜,認為這樣營養才均衡,可是雖然鄰居說的有道理,但孩子就是不聽。“我就愛吃肉,你別管我。”
看著孩子一身的小肥膘,鄰居忍不住督促孩子多做做家務減減肥。可是孩子就是不願意動,連拖個地的任務都不願意完成。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學習,這就更加讓鄰居頭疼了,寫個作業常常是雞飛狗跳的。總而言之按照鄰居說的話就是“越不讓他幹什麼他越幹,越催他幹什麼他越拖延。”
一、到底什麼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
愛德華·墨菲提出,在有兩種或者比這更多的方式選擇時,其中一種有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問題發生,而往往必定會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
簡單地說,就是越擔心發生什麼壞事,就一定會有壞事發生。將這種定律放到孩子的教育中時,父母們會發現這種心理學定律“非常符合實際。”
父母們越是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偏偏會對此感興趣,父母們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身上偏偏有這種型別人的特質。那麼造成墨菲定律成真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其實是父母給予了孩子過度的心理暗示。
二、為什麼家長會走進“墨菲定律”的誤區?
北京一名初三女生和父母謊稱下樓取快遞,隨後便不見蹤影。父母在附近找了一番後沒有線索,於是便報警求助。民警接到報案後便趕緊從附近開始找起,最後發現女孩借住在好心人家裡。
在被問到離家出走原因時,孩子表示,父母對自己管教太嚴,在家裡沒有自由。女孩的父母聽後很是無奈,明明自己在盡心盡力地為孩子考慮,可是孩子卻不領情。
1.對孩子的預期值過高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預期值較高,於是孩子的成績很多時候並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父母對孩子抱有高預期,自然就更加容易對孩子管教嚴苛。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以及總也得不到肯定後的沮喪。這些都使得孩子距離父母理想中的教育目標越來越遠。
2.對孩子的掌控過多
父母總是擔心孩子會因為認知偏差而走彎路,於是不由自主地對孩子施加了管控。父母對孩子的掌控感讓父母對自身的教育很有安全感,但是孩子身上的獨立性以及自我意識發展卻受到了妨礙。孩子們即便知道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卻還是想要逃離。
3.存在過度的教育焦慮心理
父母們身上存在著一定的教育焦慮,對於孩子的身上的一點不足都會無限地放大。為了緩解自身教育焦慮,父母的管教容易走極端,這使得孩子也受到情緒影響。在父母的焦慮中,孩子也無法輕鬆自在。
當父母覺得孩子很有問題時,其實有可能是自身的教育出了問題,不被墨菲定律所困擾,才能夠正確看待孩子身上出現的教育問題。
三、家長如何才能走出“墨菲定律”的誤區?
1.對孩子保持合理預期
父母們需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目標設定,發現孩子的成長節奏才能夠給予孩子最恰當的引導。過度干預只會讓孩子教育變成揠苗助長。合理的預期讓孩子的能力得到激發,孩子更自信,父母也更滿意。
2.適當地放手
父母教育應該把握好分寸和尺度,適當地放手才能夠讓孩子擁有一定的成長空間。過度的限制或者是控制只會把孩子變成一個牽線木偶,孩子失去了自我人生的主動權,只能被父母牽著走。試著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哪怕錯了對於孩子而言也是一種成長。
3.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即便是雙胞胎也會有迥異的性格特質。所以父母們需要做的是看見並且尊重。發現孩子身上的個性特點,對此進行有針對性的激發。這對於孩子而言,比盲目的立目標、作比較會更加有好處。
當父母無形中被墨菲定律所困擾時,可以先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給予孩子的教育是什麼樣的。父母會發現自己教育孩子的初心很簡單,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多的附加值。大家對於父母教育中的墨菲定律有著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