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來馬不停蹄。上週他還在亞太穿梭,本週已趕赴歐洲,參加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外長會,並與歐盟領導人舉行會晤。
有評論稱,與前總統特朗普威脅退出北約形成對比,拜登政府宣稱“美國回來了”,它將重振跨大西洋聯盟,推進盟友間政策協調;但與特朗普時期相似,美國仍希望北約能服務於自身戰略利益。在此背景下,北約外長會會有哪些新的動向?歐洲盟友會如何回應美方?各國能否“步調一致”地前進?外界密切關注。
時機微妙?
美國國務院19日宣佈,布林肯3月23日至24日將參加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外長會議,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以及成員國外長會晤,以強調拜登政府加強這個跨大西洋聯盟和重振盟友關係的決心。
這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北約首次在總部舉行面對面會議,也是拜登政府高官首次到訪歐洲。有評論稱,此次北約外長會時機微妙、敏感。
一方面,拜登政府的外交棋盤正在全面鋪開。上週,布林肯和美國防長一同訪問日韓,後又在阿拉斯加與中方高官展開交鋒;本週,中俄外長又在北京舉行會晤。美國國務院方面直言,布林肯此訪將與歐洲領導人協調對華立場……討論如何應對來自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等國的挑戰。
另一方面,歐盟近日基於謊言和虛假資訊,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為藉口對中國有關個人和實體實施單邊制裁。中方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並對歐方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利益、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資訊的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實施反制措施。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認為,北約外長會的時間點談不上微妙、敏感。自拜登上臺以後,美國已和盟國進行多輪協商和會談。其中,拜登最看重的可能還是歐洲傳統盟友。他本人與歐洲同行們一起參加線上G7峰會、線上慕尼黑安全會議等;布林肯和英國、法國、德國的外交部長都曾單獨開會;美國防長曾參加北約防長會。因此,並不存在外界所說的,布林肯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俄外長會晤等一系列事件後採取行動。這是拜登政府持續改善與盟友關係的系列行動中的一環,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共同應對一系列挑戰,其中包括俄羅斯、中國等。
協調步驟?
美方此前預告,此次外長會議題廣泛:將討論北約擬議中的改革,對俄羅斯和中國的擔憂,以及氣候變化、網路安全、反恐、能源安全、新冠疫情等其他共同挑戰。布林肯將在布魯塞爾發表演講,闡述美國對“振興聯盟”的承諾;他還將與歐盟領導人、比利時領導人舉行會晤,討論新冠疫情、經濟復甦和加強民主等問題,以及來自伊朗、俄羅斯和中國的挑戰。
另有訊息指出,布林肯將在外長會期間單獨與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舉行會談,這將是一大看點。拜登自上臺以來,至今沒有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通話,美土圍繞敘利亞庫爾德武裝等問題分歧明顯。外界預計,美土雙方將就下月計劃在土耳其舉行的阿富汗和會、利比亞局勢等問題交換意見。
“這次外長會的大背景是‘美國回來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歐洲學會副會長葉江指出,與特朗普時期比,拜登政府的對歐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更強調美國和歐洲盟友的協調行動,而不是視盟友為敵人。美國對北約的看法,以及在北約中所起的作用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回來了”,但“回來”以後該怎麼做,北約應該在國際體系的變化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都是本次會議的重要話題,其中就包括如何應對中國的變化,此其一。其二,冷戰結束以來,北約也在嘗試改變,希望走全球化的道路等。如今,如何將北約與美國的“印太戰略”相結合可能也是一大話題。
馮仲平指出,軍事同盟是歐美特殊關係之體現。在北約外長會上,布林肯首先會重申美國對北約的防務承諾,給歐洲各國吃定心丸。這在特朗普時期受到嚴重威脅,北約內部深表疑慮,法國總統甚至丟擲北約“腦死亡”的評論。拜登政府與前任的最大區別在於,強調美國的同盟體系,即辦任何事情都不能“單槍匹馬”,都必須拉著盟友聯合行動。其次,各成員國將討論北約今後的發展戰略、國際地位等問題。再者,它們將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協調立場,比如應對俄羅斯、伊核問題等。
對於美國國務院提到的中國話題,馮仲平說,歐洲國家基本認為不應將其放在北約框架下討論,但北約秘書長和美方官員多次推動。美國也希望北約服務於它的“印太戰略”。
2019年12月,北約峰會史無前例地討論了中國話題。去年12月,北約還在題為《北約2030》的報告中對中俄兩國重點著墨。有觀點認為,這未必是北約集體意志的體現,而是美國對華遏制戰略思維的網狀延伸。畢竟,美國一直是“北約大腦”,為北約提供70%的軍事預算,並撐起核保護傘。
葉江預計,美國想在北約外長會上說服歐洲盟友對中國作出負面評價。歐洲人如何回應值得關注。雖然美歐走近已成趨勢,歐洲可能會偏向美國,但歐洲和美國之間不能完全畫等號,歐洲方面仍有一定餘地,歐盟內部仍有可能爭取到的平穩力量。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在去年12月北約釋出相關報告前表示,希望北約樹立正確的中國觀,理性看待中國發展和內外政策,多做有利於國際和地區安全與穩定的事。中方願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同北約開展對話與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商報》日前刊文稱,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中,某些政治家認為歐洲應選擇美國。但美國和歐洲的利益並不相同。中國對歐洲與其說構成威脅,不如說帶來機遇。與中國的戰略合作,例如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的合作,將為歐洲尤其是德國提供大量的增長機會。因此,歐洲必須追求自己的利益,走自己的路,並從美國那裡解放出來。
找不到北?
有人說,北約這些年來有點“找不到北”。
作為威懾蘇聯的西方軍事集團,自冷戰結束以來,北約一直都在尋找繼續存在的理由。儘管規模已從最初的12國發展到今天的30國,但它似乎呈現出江河日下的疲態:美歐之間因軍費分攤吵嘴;土耳其與俄羅斯互動曖昧;土耳其還和希臘因東地中海問題走在同室操戈的邊緣。在世界各國相互深入融合、追求和平發展的今天,北約這樣一個帶有對抗“基因”的組織,很難適應時代潮流。因此,它長期面臨自身定位的困惑,甚至成為一些地區緊張局勢的推手。
“自冷戰結束起,外界一直爭論北約的存廢。”葉江說,20多年過去了,北約為何還存在著,這說明兩點,其一,北約這個跨大西洋聯盟已不僅僅針對某一國、某一方面的挑戰,而是開始著眼全球性挑戰;其二,加強這一聯盟有助於維持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儘管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新興國家正在逐步進入舞臺中央,但過去的中心國家並沒有因此退出歷史舞臺。它們需要藉助北約這樣的同盟組織,協調應對一系列新的挑戰,甚至還會拉攏其他國家加入其中。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個跨大西洋聯盟恐怕不會解體。
馮仲平指出,北約是冷戰的產物,也是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礎。但自從冷戰結束以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經歷一些變動,特別是在特朗普時期顯得搖搖欲墜。如今,隨著拜登上任,歐美關係進入一個重要的調整時期。這次北約外長會將為外界提供觀察跨大西洋聯盟走向、拜登政府如何落實外交承諾的重要視窗。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安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