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建設綠色之城、智慧之城及“地下之城”——未來之城拔地而起(經濟新方位)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雄安新區考察,主持召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短短6年裡,雄安新區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稱奇蹟。

一處處藍綠交織的美景賞心悅目;一座座建築運用數字孿生技術;一條條地下管廊高效安全運營——6年來,雄安新區著力打造未來之城,綠色之城、智慧之城以及“地下之城”逐步成形。

涵養綠色之城

城在“綠”中,先植綠後建城

初夏時節,樹木蔥蘢。“咕咕——”林中不時傳出布穀鳥叫聲。

如往常一樣,容城縣仇小王村村民仇永清在林中巡護。“作為護林員,我的主要任務是澆水、除草,用大喇叭宣傳護林。”仇永清介紹。

先植綠、後建城是雄安新區的建設理念。當初,新區城市建設尚未動“一磚一瓦”,首先營建“千年秀林”。6年來,新區森林覆蓋率從11%提高到34%。

小樹漸漸成林,滿目青翠。“過去一颳風路上就起土,現在空地基本都種上樹了。空氣更清新,野兔、刺蝟這些小動物也多起來了。”仇永清說。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區從一開始就劃定生態紅線,藍綠空間佔70%。“雄安要建設公園城市,讓人們隨時欣賞身邊的風景。”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技術顧問鄭佔峰說,“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這就是未來的雄安風景。

除了精心看護的樹林,仇永清對家鄉這片澱泊也有著“說不完的喜愛”,他經常和家人去白洋淀轉轉,“看看蘆葦、荷花,吹吹小風,別提多舒暢!”

隨後,記者來到白洋淀,棧道兩旁的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草叢裡穿梭,嫩綠的荷葉鑽出水面,蘆葦隨風搖曳,一群白色的水鳥掠過水麵。

在白洋淀生態清淤四期1標段工地,來自中交天津航道局的施工負責人劉太訓說:“土方施工已經結束,眼下正進行生態修復。”

白洋淀原是143個澱泊連通的水系,雄安新區設立前,一些澱區被分割“包圍”,養魚、種藕,底泥沉積,影響水質。

2019年白洋淀啟動生態清淤,恢復水面和水活力。生態清淤四期主體工程現已完工,累計清除淤泥等700萬立方米,4輪深度“保潔”覆蓋絕大部分水域。

經過一體化推進補水、治汙、防洪等綜合治理,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明顯,水質從2017年的劣Ⅴ類,改善到目前的Ⅲ類。

對生活環境“挑剔”的青頭潛鴨也開始在白洋淀安家。如今,白洋淀發現野生鳥類252種,比新區設立前增加46種。“我們從小在這兒長大,現在鳥比過去可多多了。”仇永清說。

打造智慧之城

城在“數”中,智慧管理

雄安新區管委會附近有一座建築,與周邊的花草樹木巧妙地融為一體,正面的拱門,在燈光映襯下,猶如一隻“大眼睛”。這是新區的“城市之眼”——雄安城市計算中心,作為新區數字孿生城市執行服務系統的重要載體,於2022年底建成試執行。

這座鋼混建築看上去只是棟普通樓房,但其實“深藏不露”。“這裡採用了建築資訊模型,透過構建立體模型,虛擬建築和物理建築數字孿生。”雄安集團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趙龍軍說,後期運維時,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樣把大樓“解剖”得清清楚楚。

趙龍軍開啟電腦建模系統,“透視”大樓內部結構。移動滑鼠,像跟隨攝像頭,“進入”鋼筋水泥內部,能看清裡面的結構、鋼筋的標號以及各種設施等。“從新區第一座建築管委會辦公樓開始,新建建築採用了數字孿生技術。”

在新區第一個集中建成區容東片區,智慧網聯巴士已在執行。

崇文北路有專門的自動駕駛測試車道,路邊的燈杆上除了路燈和紅綠燈,還裝配了攝像頭和鐳射雷達等裝置,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李建勇說:“這是多功能智慧燈杆,在容東主次幹道共佈設153公里。就自動駕駛場景來說,燈杆裝置可以收集路面資訊,傳送給車載系統,目前有10多個場景實現車路協同。”

記者在定安公交站登上901路巴士。“車上裝有超高感度攝像頭和鐳射雷達等裝置,組成車的‘眼睛和耳朵’,感知路面狀況。”隨車安全員介紹,將汽車切換到自動駕駛模式,純電動汽車可以一路自動識別紅綠燈、交通提示牌等,發現障礙物提前20米減速,“萬一遇到緊急情況,可以自動急剎車”。

今年3月底,悅享雄安科技有限公司的一輛新型智慧網聯巴士,裝上新車牌“冀X0001試”,這是雄安發出的首張智慧網聯汽車測試牌照。該專案運營人員張靜說,測試路段“串”起的居民區比較密集,出行需求較多。人們可以透過手機客戶端預約乘車,也可以在智慧化公交站臺查閱車輛執行位置等,出行更方便。

從街頭的自動駕駛,到片區級的容東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再到城市級的新區智慧管理,在雄安,智慧應用的場景逐漸豐富,源源不斷產生“位元組”,海量資料存在哪裡?

智慧之城離不開“城市大腦”。趙龍軍說,新區以數字化、網路化、視覺化、智慧化來建立數字智慧城市,初步建起“一中心、四平臺”:雄安城市計算中心,以及物聯網平臺、影片一張網平臺、城市資訊模型平臺和塊資料平臺,以此為核心組成“城市大腦”體系。大量的攝像頭和終端,構成城市運營的“眼睛和耳朵”,讓智慧城市“活”起來。

雄安新區城市智慧化管理已經啟動,是中國第一個全域實現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建設的城市。根據規劃,到2035年,大資料在城市治理的貢獻率至少達到90%,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至少達到90%。

建設“地下之城”

城在“地下”,創新做“裡子”

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雄安新區時強調,“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間上下功夫”。

新區從一開始就堅持地上地下同步規劃、先地下後地上進行建設,創新做好城市的“裡子”,先行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讓水、電、氣、信、熱等城市基礎設施管網住進“集體宿舍”,共享統一的地下空間。

雄安的“地下之城”是什麼樣的?

在容東片區,記者乘車經過一段涵洞“入地”,一頭“扎”入容東片區綜合管廊。這處管廊包括燃氣艙、訊電艙和綜合水艙等。艙內裝有溫溼度感測器、可燃氣體探測器等。透過物聯網設施,一旦發現隱患可以自動預警、處置。

容東片區綜合管廊2021年7月建成投用,在新區先行先試。“避免了天上拉滿‘蜘蛛網’、鋪設時各開一道溝、維保時開‘馬路拉鍊’。”雄安集團基礎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利峰說,“投用將近兩年,執行安全穩定。”

將綜合管廊與地下廊道等同步規劃建設,可以節約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地下廊內空間,節省建設投資。新區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約300公里,分佈在起步區、容城組團等,目前已建成136公里,投用92.4公里,服務城市生活。

綜合管廊如何高效管理?

記者隨張利峰來到容西片區綜合管廊。“我們依託大資料、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科技,構建無線物聯感知網路,搭建智慧運維平臺,線上線下巡檢巡查,追求安全、智慧、精準、高效的運營。”在這處去年9月才建成投用的管廊裡,張利峰說。

探地下,每隔一段距離設定有可燃氣體探測器、光纖電話、攝像頭和出入口等。影片監控全覆蓋,複雜的“地下城”盡收眼底。

看地上,監控中心是管理中樞,指揮管理、影片監控、物聯網、火災報警系統等顯示在一個大屏上。輕點滑鼠,地下管廊執行盡在掌握。

6年不懈創新、艱苦建設,雄安新區高標準的城市規劃藍圖逐漸成為高質量的城市發展現實畫卷。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53 字。

轉載請註明: 雄安新區建設綠色之城、智慧之城及“地下之城”——未來之城拔地而起(經濟新方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