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方經濟急需“重啟”,誰最有可能成為北方的“珠三角”“長三角”?

由 撒宏才 釋出於 綜合

南北經濟增長速度“南快北慢”、經濟總量“南升北降”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這一重大的宏觀經濟發展問題,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北方經濟急需“重啟”。與40年前珠江流域經濟起飛需要珠三角,30年前長江流域騰飛需要長三角一樣,今天的北方經濟重啟,也需要一個動力強勁的引擎。

除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個國家頂級城市群外,國務院還先後批覆了8個城市群,分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在國家區域發展層面,僅次於三大城市群。

其中5個位於北方地區,3個位於南方地區,足見中央對北方地區的“傾斜”與關愛,就是希望用帶動力十足的城市群,撬動北方經濟重啟。

其中,位於北方地區的城市群為哈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除此之外,還有山東半島城市群所在的膠東經濟圈等相當有實力的城市群,與已經被國務院批覆的城市群相比,毫不遜色。

最近,膠東經濟圈非常活躍,“動作頻頻”。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將於12月8日在北京舉行,齊聚北京共襄一體化,膠東五市“握指成拳”。大會以“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新的增長極”為主題,將全方位展現膠東經濟圈優勢稟賦,展示區域發展新形象,搭建資源對接新平臺,謀篇膠東經濟圈在新發展格局下的擔當作為。

這些城市群中,誰最有可能成為北方的“珠三角”“長三角”?本文主要從多個維度,對北方地區六個城市群進行全方位比較。

01 看經濟

  能不能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關鍵還是要靠實力說話。

哈長城市群核心區面積約5.11萬平方公里,2015年末常住人口約2000萬人。該區域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糧基地,但綜合實力較弱,特別是缺乏帶動力強的龍頭城市,核心城市哈爾濱、長春在全國的排名都在30名開外。

呼包鄂榆城市群國土面積17.5萬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1138.4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4230.2億元。四市在中國城市陣營中,排名比較靠後。2019年,4市都入列百強市,其中,實力最強的是榆林市,其2019年GDP為4136億元,位列全國第54位。

蘭州-西寧城市群總面積9.75萬平方公里。2018年,GDP達5507.11億元,人口1205.27萬人。核心城市蘭州市2019年GDP為2837億元,位列全國第94位;西寧市GDP為1338億元,位列全國194位。

關中平原城市群國土面積10.71萬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3863萬人,2018年,GDP總值20767.34億元。龍頭城市西安2019年實現GDP9321億元,位列全國第24位。

中原城市群國土面積28.7萬平方公里。2017年,中原城市群生產總值67778億元,總人口16353萬人。核心城市鄭州2019年GDP為1.15萬億元。中原城市群整體實力較強,中原之地輻射力顯著,發展勢頭也不錯。

膠東經濟圈地處我國對日韓開放的最前沿,是海上絲綢之路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交匯的關鍵區域,也是黃河流域和上合組織國家主要的出海口。擁有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總面積5.23萬平方公里,人口3200多萬,生產總值3萬億元。

從山東看,膠東經濟圈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佔比超四成,對外貿易、利用外資佔比超六成;從全國看,以全國千分之五的面積,養育了百分之二的人口,創造了百分之三的生產總值。

縱觀北方地區,只有規模龐大的中原城市群經濟實力超過膠東經濟圈(京津冀城市群不在比較之列)。

02 看交通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交通方不方便,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群的關鍵指標之一。

北方六個城市群中,綜合交通優勢最為明顯的就是膠東經濟圈。

眼下,膠東經濟圈初步構建起五市一體、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

擁有世界級港口群,300條航線通達全球,2019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13億噸,居全國第一位;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954萬標箱,居全國第二位;海鐵聯運集裝箱班列69條;

以4F級的膠東國際機場為核心,打造面向日韓的國際樞紐空港,2019年旅客吞吐量4018萬人次,開通通航城市306個,開通國內航線406條、國際和港澳臺航線72條;日韓航線29條、日均航班106架次,是國內日韓航線最密集的區域;

推動膠東經濟圈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構建高速鐵路“半島環”;

高速公路暢通便捷,通車裡程達到2411公里。

隨著山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提速,膠東經濟圈內的交通便利化程度還將進一步提升。

03 看產業

  城市群一體化,核心動力是產業的一體化。

在北方諸多城市群中,哈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膠東經濟圈產業實力較強。

其中,哈長城市群區域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稟賦條件良好,已形成以裝備、汽車、石化、能源、醫藥、農產品加工等為主體的工業體系。

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產業體系完備,裝備製造、智慧終端、有色金屬、食品等產業叢集優勢明顯,物流、旅遊等產業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

膠東經濟圈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工業門類齊全,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中的40個大類,汽車、軌道交通、石化、家電、機械、醫藥、金融等10餘個千億級產業鏈引領經濟發展,工業產值過4萬億、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過5萬億;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先進結構材料等四個叢集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叢集。

膠東經濟圈擁有高新技術企業6181家、隱形冠軍企業271家、瞪羚企業130家、獨角獸企業11家、上市公司153家,海爾、海信、萬華、中集、濰柴、歌爾、威高、日鋼等一批龍頭企業引領行業發展。膠東農業發達,品牌響,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170餘個。

客觀地講,建立在開放型經濟基礎上,歷經海外市場摔打的膠東經濟圈產業實力更勝一籌,且在新發展格局下,擁有連結雙迴圈的基礎優勢。

04 看創新

  一流的城市群總是擁有一流的創新力。

哈長城市群擁有較強的教育資源。截至2015年10月,擁有普通高等院校127所,國家、省級科研院所和研發機構1500餘個,兩院院士61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2,國家級高新區7,創新發展較為基礎堅實。

中原城市群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數量眾多,人力資源豐富,勞動人口素質持續提升,合蕪蚌、鄭洛新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全面展開。

關中平原城市群創新潛力有待深入發揮,成果就地轉化水平不高。城市群協同創新機制不健全,各類科研機構力量未能有效整合,軍民科技資源共享程度不夠,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完善,科技與經濟、成果與產業對接不暢,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不到 30%。

再來看膠東經濟圈:擁有高等院校49所、副教授及以上職稱教師1.5萬人、在校生48.6萬人、外籍高階人才數量超過6700人;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1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5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8家、國家眾創空間97家、公共研發平臺16家;部級以上涉海高階研發平臺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涉海兩院院士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私募基金數量、管理基金規模分別達842家、822只、2984億元。

應該說,膠東經濟圈在創新能力上,擁有相對優勢。

05 看開放

  開放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群聚集、整合、配置全球各類資源的能力。

東部沿海地區,作為開放前沿,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集聚、整合、配置力顯然更強。這就是為什麼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無一例外地位於東部沿海地區的原因。

本文研究的北方六個城市群中,只有膠東經濟圈位於東部沿海。作為中國北方地區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膠東經濟圈疊加了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上合組織國家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中韓自貿區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等多個國家戰略。

高水平開放載體豐富:共有8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4個國家級高新區,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

與全球交往網路發達:與全球125個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城市、與151個城市建立經濟合作伙伴關係。2019年實際使用外資和對外貿易額分別為98.9億美元、1.3萬億元,分別佔山東省的67.3%、64%。

成為外資投資興業的高地。目前,已經有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了600多個專案,吸引了通用、惠普、大眾、龐巴迪、馬士基、現代等一批外資企業在此投資興業。

尤其是隨著RCEP的簽署,膠東經濟圈毗鄰日韓的優勢將得以進一步彰顯,開放發展迎來新的重大機遇。

06 看環境

與此同時,膠東經濟圈還擁有宜居的城市環境,和豐富的文旅資源,這是其他幾個經濟圈無法比擬的。

膠東經濟圈屬半溼潤溫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3000多公里的“仙境海岸”享譽中外、令人神往。森林覆蓋面積達1900多萬畝,生態環境優美宜人,先後榮獲聯合國人居獎、聯合國水環境示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稱號,是宜居宜遊的寶地。

膠東經濟圈民俗相近、人文相通,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儒家文化、道教文化、藍色文化、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擁有嶗山、蓬萊閣、劉公島等國家5A級旅遊景區7處。膠東半島海濱風景名勝區、青州風景名勝區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處,昆嵛山、榮成大天鵝、山旺古生物化石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處。

由此可見,無論是經濟體量、區位優勢還是戰略價值等,膠東經濟圈都具備成為北方的“長三角”“珠三角”,甚至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的潛質。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