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庭生活條件寬鬆,孩子都會獲得很多零花錢來購買自己喜歡的小東西。這種情況更經常出現在上學之後的孩子身上,這是因為小夥伴聚集在一起,總是需要一點錢來購買零食飲料和小玩具。玩伴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小孩子看見別人的所擁有的東西,心裡也會有所渴望。
母親總是會覺得孩子需要的東西家裡都會買,所以沒有必要額外給孩子一份錢。事實上母親為孩子買東西和孩子自己購買是有很大差別的。孩子有了自己“小金庫”之後,就會對自己的金錢進行管理。他會進行盤算,買了筆還能不能買玩具,從中獲得理智上的判斷。而從小沒有經過這一種鍛鍊的孩子,長大之後反而會對自己的錢缺少規劃。
有一個節目就是讓孩子來成為一家之主,在時間內掌握家中的經濟,分配家中的各種支出。大部分孩子剛開始都做得很糟糕,對於柴米油鹽和社會生活的陌生讓他們對於金錢花費認識不清。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逐漸學會將錢花在更需要的地方。如果沒有這一段經歷,他們如何能夠在以後的生活中進行自我管理。
而那一些一直不給零花錢的母親卻會和孩子的生活越來越遠。因為孩子總歸是需要一點錢去進行個人社交,即使母親不給,他們也會想出各種辦法。更不用說難以進入社交團體所帶來的自卑和畏縮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也絕對不是一點錢可以代替的。
母親定時給孩子一點零花錢,讓她自己置辦自己想要的東西。透過正確引導,孩子為了自己更加喜歡的東西,也會學著儲存和節省,對於孩子也是一種實踐認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