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向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俄烏衝突驟然爆發。與烏克蘭接壤的中東歐地區地緣政治和安全環境全面惡化。中東歐地區離戰爭爆發地烏克蘭最近,也是除當事國之外受到戰爭最直接影響的地區。俄烏戰火正在改變中東歐地區乃至整個歐洲的地緣政治,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中東歐地區的內政外交,並極大地改變中東歐民眾的日常生活。其中以下幾個方面將面臨最大問題或變化。
一、戰爭推動中東歐地區全面親西反俄
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後,中東歐地區地緣政治急劇惡化,戰爭威脅再度襲來。中東歐地區國家之間的矛盾、歐盟內部矛盾、北約內部矛盾在俄烏衝突面前暫時消解。中東歐國家的反俄親西傾向開始顯露無疑,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在這些國家的政治和外交中很難出現公開的親俄立場。
25日,歐盟成員國代表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一致同意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中東歐地區國家空前團結,均採取了系列措施。例如,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摩爾多瓦、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高層,均對俄羅斯進行了正式譴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波蘭、捷克共和國、保加利亞、摩爾多瓦等國已針對俄羅斯航班迅速關閉了領空。立陶宛總統宣佈進入緊急狀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暫停了幾家俄羅斯電視臺的執照。
中東歐地區兩個最親俄羅斯的國家——捷克、匈牙利也加入了譴責俄羅斯的陣營,國內政治力量達到了空前團結。捷克總統澤曼在24日呼籲對俄羅斯實施最嚴厲制裁,包括將其從SWIFT金融體系中剔除,切斷俄羅斯資金在各銀行間的轉移;同時,布拉格下令關閉在捷克共和國的兩個俄羅斯領事館,停止接受俄羅斯公民的簽證申請。而長期以來執行“向東開放”政策的匈牙利,曾因與俄羅斯保持著密切關係而招致歐盟及一些成員國的眾多批評。但是,2月24日,匈牙利總理維克托·奧爾班(Viktor Orbán)在講話中也公開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對俄羅斯的抗議和敵視還蔓延到整個中東歐社會。2月24日,波羅的海連鎖超市Rimi宣佈將在所有商店下架俄羅斯商品,並從俄羅斯電影片道撤回其廣告;2月24日以來,在愛沙尼亞塔林自由廣場以及俄羅斯駐愛沙尼亞使館門前,連續爆發了多場抗議俄羅斯、支援烏克蘭的集會;波蘭決定拒絕在3月24日卡達世界盃預選賽中與俄羅斯比賽,並正在加強與瑞典、捷克官方磋商,以向國際足聯提出在比賽中共同抵制俄羅斯的立場;愛沙尼亞歐洲議會議員烏爾馬斯·帕特(Urmas Paet)呼籲禁止俄羅斯參加歐洲歌唱大賽,希望歐洲電視網團隊與其他“自由和平”的國家一起決定拒絕俄羅斯代表參加。
另一方面,不論俄烏衝突結果如何,可以預見的是,作為北約“東翼”和歐盟“東部”的中東歐,在較長時間內將不大可能成為東西方的橋樑,而是將進一步倒向西方。同時,中東歐國家作為歐盟東部夥伴關係前沿地帶的作用也將明顯減弱,而作為軍事對抗的前沿作用加強,一種以中東歐地區東部邊界為前沿的新型冷戰似乎已呼之欲出。
二、中東歐地緣政治惡化,新的軍備競賽開啟
俄烏衝突使中東歐國家地緣政治嚴重惡化,它們集體面臨著自冷戰結束以來,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安全威脅。在自身軍事實力不夠強大,歐盟防務合作舉步艱難的情況下,它們唯有向北約靠攏。而北約也將藉此機會大舉“武裝”其“東翼”,這將使中東歐地區面臨一場難以避免的軍備競賽。
2月24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表示,北約已決定啟動防禦計劃,以便將北約部隊派往任何需要的地方。目前,北約正在“陸地、海上和空中”部署部隊,其中包括數千名士兵、至少 120 艘盟軍艦艇和100多架噴氣式飛機,並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聯盟免受侵略。同日,美國F-35戰鬥機已到達愛沙尼亞阿馬裡空軍基地,其它軍事人員和設施也正在陸續進入波羅的海國家與其它中東歐國家。
2月25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部長會議上,北約30個成員國全部同意啟動北約反應部隊,這是北約歷史上第一次動用4萬人的“威懾和防禦”力量。北約反應部隊是一支處於高度戰備狀態的部隊,由陸、空、海和特種部隊組成,能夠在任何需要的地方迅速部署到行動中。2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宣佈,將向愛沙尼亞派遣一支新的法國軍隊,作為英國領導的北約戰鬥群的一部分。英國也於25日向愛沙尼亞增派約 850 名士兵,以補充已經駐紮在該國由英國領導的 1200 人的北約戰鬥群。26日,德國宣佈向烏克蘭運送1000門反坦克炮和500枚毒刺地對地導彈,同時還同意其他國家向烏克蘭運送經由德國出售的武器。
與俄羅斯、烏克蘭接壤的北約國家——主要是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正在受到北約更多關注,北約將加速對這些國家的兵力投放和導彈部署,也將建設更多軍事設施或軍事基地。歐盟也很可能在其中提供更多經濟保證,加強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網路安全、治安和社會治理。其中,波蘭可能成為今後北約軍事力量進入的核心國家。隨著白俄羅斯已完全被納入俄羅對外戰略之中,一旦俄羅斯控制了烏克蘭,將使波蘭整個東部與俄羅斯控制的親俄政權接壤,加上波蘭北部接壤高度軍事化的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位於加里寧格勒和白俄羅斯西部的俄羅斯防空系統覆蓋了波蘭大部分領土,整個國家都在俄羅斯戰機無需中途加油的作戰半徑範圍之內。波蘭將可能再度淪為東西方軍事對抗的核心前沿國家。
為此,華沙和其它西方國家之前存在的一些矛盾將迅速縮小甚至被遺忘,中東歐和西歐將達到新的團結高度。目前,波蘭目前的軍事實力與俄羅斯差距巨大。近年來,美國已在波蘭部署約5000名士兵,並建立了指揮中心來協調整個地區北約部隊的活動。俄烏衝突爆發次日,美國隨即再派出了約5000名士兵達到波蘭,以加強波蘭的防務能力。美國正在波蘭部署的“宙斯盾”導彈防禦系統也將加速程序。
隨著北約及西方大國強化在中東歐地區軍事存在,北約“東翼”的防務力量將大幅度加強,這必將導致俄羅斯也相應地加強在與波羅的海國家交界地區以及加里寧格勒的防務力量,同時也會將加快建設白俄羅斯的防務力量,以達到和北約在中東歐地區同等規模,形成軍備競賽和長期對峙局面。
三、中東歐將首次面對大規模難民問題
俄烏衝突正在引發一場湧向中東歐地區的難民潮,這是中東歐地區第一次接納和應對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難民。在2014-2015的難民潮中,中東歐國家大多僅接受了數千名難民,而德國成為接受最多難民最多的國家。與之前拒絕難民態度不同的是,這一次中東歐國家均保持邊界開放,積極接納和援助從烏克蘭湧入的難民。一些國家還發起了緊急援助專案,例如2月24日,愛沙尼亞外交部向烏克蘭撥款 20萬歐元緊急援助,以支援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們,並確保人道主義援助組織展開有效合作。
這次難民的目的地主要是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五國,除了摩爾多瓦,其他四國都是歐盟成員國,其背後是巨大的申根區。烏克蘭與歐盟有免籤協定,烏克蘭人可以自由進入上述四國。而波蘭又是其中接受難民最多的國家,今後也將會面臨最大的難民壓力。這一方面是因為波蘭國土面積較大,與烏克蘭有著534公里的邊界線;另一方面,在文化上波蘭與烏克蘭最為接近,很多烏克蘭人曾經去波蘭留學、經商或旅遊,對波蘭較為熟悉。
據德國之聲報道,近期難民預計將超過百萬,截至2月27日,湧向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的難民約有37萬,其中近12萬難民前往波蘭,離烏克蘭西部著名城市利沃夫僅85公里的波蘭小城梅迪卡(Medyka)成為難民進入的重要關口。難民絕大多數是婦女、兒童和老人,因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已要求18-60歲的男性留在烏克蘭抵抗俄羅斯。
大量難民的到來將對與烏克蘭接壤的中東歐國家的人道主義援助帶來難題,交通,食物,住房,醫療,治安等面臨巨大壓力。日前,波蘭已搭建眾多臨時住所和醫院來接納難民,波蘭政府表示,在必要的情況下,波蘭將考慮接納100萬烏克蘭移民。這將是波蘭歷史上首次接納大規模難民,無論對於當前的安置,還是對於波蘭的政治、社會、經濟發展來說,其挑戰和影響都是巨大的。若能較好地應對大規模難民問題,將極大地提高中東歐國家在歐盟的地位。
四、中東歐地區地緣經濟惡化,投資風險增高
2004年和2007年歐盟東擴後,中東歐12個國家加入歐盟,搭上歐盟經濟體的快車,大量西歐和第三國的跨國公司進入中東歐地區投資,中國也和所有的中東歐國家都簽有“一帶一路”合作協議。2009年,在波蘭和瑞典倡議下,歐盟出臺“東部夥伴關係”,加強與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6國的經濟、社會、文化合作與交流,而中東歐地區,尤其是和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接壤的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在其中作用尤其明顯。
此次俄烏衝突爆發後,隨著地區安全域性勢惡化,地緣經濟遭遇震盪,鄰近烏克蘭的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的貿易將會受到明顯影響,跨國公司將在這些國家,尤其是這些國家的東部將呈現收縮之勢。隨著地區投資風險明顯增加,投資將會避開烏克蘭這些鄰國。安全問題、軍事合作將主導中東歐地區的重要日程,甚至歐盟的東部夥伴計劃,中東歐國家的三海倡議、維謝格拉德集團之間的合作都很可能受到重創,匈牙利“向東開放”政策預計將進行較大調整。不過,與高科技、軍事、安全概念相關的合作專案或投資專案可能更受歡迎。支援烏克蘭、制裁俄羅斯和解決人道主義危機需要大規模資源動員,透過北約及歐盟建立強大的安全和國防力量需要大量的額外投資,這類投資的增加將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中東歐地區的經濟結構。
另一個問題是中東歐國家嚴重依賴俄羅斯的油氣產品,9成以上油氣進口來自俄羅斯。俄烏衝突後,可能導致俄羅斯對中東歐地區能源供應部分甚至完全中斷,引發油氣價格飆升。因此,加快能源進口多元化步伐,以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確保能源供給安全,必將成為中東歐各國能源政策重要而緊迫的目標。
五、前蘇聯國家面臨特殊壓力
俄烏衝突使中東歐地區的前蘇聯國家——主要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面臨著一種更加空前的特殊壓力。這四國和烏克蘭具有十分相似的處境:它們都曾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均因已加入或希望加入西方陣營而引起了俄羅斯的不滿;都生活著眾多的俄羅斯族人——在愛沙尼亞約佔總人口25.5%,拉脫維亞約佔27%,立陶宛約佔6%,摩爾多瓦約佔6%,如果加上其它民族的俄語人口,比例還將大幅上升。而且,這四國從領土面積、人口和國家實力來看,均明顯弱於烏克蘭。俄烏衝突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強烈的衝擊波,尤其是普京在2月24日的電視講話中提到,烏克蘭“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鄰國。它是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精神空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四國的命運幾乎與烏克蘭同病相憐。俄烏衝突給四國帶來一個疑問:它們是否將會成為俄羅斯下一個目標,這成為它們長期難以擺脫的夢魘。
四國中摩爾多瓦的處境和烏克蘭最為相似,面臨著最大壓力。摩爾多瓦是一個僅有260萬人口的小國,而且未加入北約,不能受到北約的軍事保護。2021年7月,摩爾多瓦產生了堅定的親歐盟、親北約,反莫斯科的政府,招致了俄羅斯不滿。而且,在摩爾多瓦境內,有一個高度自治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Transnistria Moldavian Republic),在這個地區約70萬人口中,俄羅斯族約佔30%。“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與烏克蘭東部的“盧甘斯克共和國”、“頓涅茨克共和國”處境極為相似,也正在努力尋求俄羅斯的支援和承認。俄烏衝突後,摩爾多瓦必然更加積極爭取加入北約和歐盟,而北約可能會首先開啟接納摩爾多瓦的步伐。
其次是與俄羅斯直接接壤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這兩國的俄裔人口均超過總人口1/4,它們的東部邊境上居住著眾多俄羅斯族。例如愛沙尼亞東部城市納瓦爾(Narva)與俄羅斯城市伊萬哥羅德(Ivangorod)只隔著納瓦爾河,雙邊人員、商業往來頻繁。納瓦爾6萬人口中約96%為俄語人口,其中大多數人不具有愛沙尼亞國籍。兩國同樣擔心俄羅斯借“保護僑胞”之名對它們實施攻擊。立陶宛雖然未與俄羅斯本土直接接壤,但與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以及親俄的白俄羅斯接壤,兩者對立陶宛形成半包圍之勢,加上境內也生活著很多俄羅斯族人,因此立陶宛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總之,冷戰結束帶來的歐洲和平紅利瞬間遠去,中東歐地區再次站在世界的風口浪尖上。不論俄烏衝突結果如何,中東歐地區的再冷戰化難以逆轉。面對來自東部的威脅加大,中東歐地區一方面將加大“親歐盟”、“親北約”的力度,一方面也在政治、軍事領域“抱團取暖”。中東歐地區國家之間、國內政治力量之間的分歧將在反俄親西的路線上消弭。但戰爭帶來的難民分配、經費分攤、資源互通和共享等問題將成為中東歐國家,乃至北約、歐盟需要解決的問題。處理這些問題,將消耗歐盟和北約大量的財力和精力,這也將對歐盟、北約的凝聚力形成巨大考驗。
(楊友孫,上海政法學院政府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