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4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美國高校教職員工聯名批評“中國行動計劃”
我外交部予以回應
《北京青年報》記者:據報道,13日,177名斯坦福大學教職員工聯名致函美司法部,批評特朗普政府2018年推出的“中國行動計劃”嚴重偏離既定目標,損害美科研競爭力,煽動種族歧視。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趙立堅:媒體已經曝光,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先設辦案指標、再查案,如此罔顧司法正義的做法只會造成冤假錯案。截至今年3月底,美司法部“中國行動計劃”的網站公佈的所謂“典型案件”彙編中沒有一起涉及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竊密,指控的罪名都是欺詐、不實陳述、瞞報稅款等等。美國高校教職員工聯名函再次證明,越來越多美國國內人士都認識到,這個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實質上就是美反華勢力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華進行遏制打壓的工具。這一計劃不僅對中美關係造成嚴重傷害,也加劇了美國內的種族歧視現象,對美國亞裔群體造成嚴重損害。
我們敦促美方傾聽美各界的正義呼聲,切實糾正錯誤,停止干擾中美在科技、人文等領域的正常交流與合作。
美所謂“中國行動計劃”損人不利己
□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 李崢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177名學者日前聯名致信美國司法部長加蘭,呼籲終止美國司法部正在實施的所謂“中國行動計劃”。該聯名信於9月8日簽署,13日被公開。
另據報道,9月9日,田納西州聯邦法院宣判美國司法部訴加拿大華裔研究員胡安明一案,胡安明被判無罪並當庭釋放。這是美國司法部“中國行動倡議”的首個宣判案例,引起廣泛社會反響。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美國學界屢次呼籲停止和廢除特朗普政府時期提出的“中國行動計劃”。有輿論認為,此次宣判讓這一針對華裔和華人科學家的行動面臨更大壓力,計劃或將順勢告終。
“中國行動計劃”是特朗普政府時期在中美關係上最為惡劣的政策主張。該計劃不僅將中國點名作為執法重點,也汙衊在美華裔、華人科學家、中國留學生在“商業竊密”“轉移美國技術資源”“開展惡意影響力”上具有“更大風險”。這是美國冷戰以來針對特定國家在美人員最具歧視性的政策,是“新版麥卡錫主義”的代表性做法。該計劃在2018年推出以來,在美國學術圈引發了一次指向性針對華人和與中國合作科學家的“內部清洗”。數百名科學家遭到調查,上百人被辭退或終止活動,當前已經進入起訴程式的案件有80多件。
但相比疾風暴雨般的執法,司法部在法庭上卻舉步維艱。胡安明一案中,美國法院並未接受司法部的起訴要求,認為司法部未能證明這名奈米技術專家在申請研究資助以參與NASA專案時隱瞞與中國的關係。司法部同樣沒有提供胡安明在研究過程中使用過中國大學的設施、裝置或資金的證據。今年7月,檢察官撤銷對五名被指控隱瞞與中國軍方關係的訪問研究人員的案件,撤銷原因同樣是證據不足。在起訴此類案件中,司法部採取了極為不公正的起訴程式,試圖透過所謂“偽證”製造“口袋罪”,對被起訴物件施加沒有法律支援的處罰。這樣蠻橫無理的執法手段甚至無法得到美國法庭的普遍支援,這讓司法部當前處於兩難境地。
美所謂“中國行動計劃”引發的批評和反思遠超司法部預期。從該計劃出爐之日起,美國學術界、華人群體對計劃的反對和批評就持續不斷。多名著名科學家透過寫公開信來支援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遭到調查的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正為被指控的美籍華裔研究員陳剛支付法律辯護費。該大學公開宣告稱,是該學校接受了中國大學的資金,而不是陳剛本人。9月,近200名斯坦福大學學者簽署公開信表示擔心該計劃不成比例地針對華裔研究人員,並敦促終止該計劃。
該計劃也遭到美國國會的批評。7月,國會眾議院民權小組委員會就該計劃專門舉行討論會,邀請多名曾經受到種族歧視和不公正執法影響的華裔科學家作證。此次討論會對“中國行動倡議”持強烈批評態度,不僅認為該計劃有種族歧視的嫌疑,更懷疑政府藉此“不當擴權”,危及民眾合法權益。
美所謂“中國行動計劃”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反彈有以下原因:其一,該計劃的合法性存在邏輯缺陷。司法部稱,之所以專門針對華裔、華人及與中國有聯絡的學者開展行動,是因為以往案例中“多數與中國有關”。在批評者看來,這一初衷本身即有邏輯缺陷,多數案件與“華人有關”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印證了美國執法機構針對華人科學家長期的“系統性種族歧視”。
其二,執法調查結果遠低於美國政府預期。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曾稱,該機構有超過2000多件“與中國政府有關的調查”。然而,從該計劃實施的情況看。從2018年至今,真正轉入起訴階段的案件僅有不到100件,且多數仍未得到美國法庭支援。這意味著美國執法部門將大量資源投入到一個產出比極低的領域,浪費了大量資金、人力和時間。這些資源本來可以用於其他對美國民眾和社會更有意義的領域。
其三,對美國科研環境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害。在美國科學界和創新產業看來,美國最寶貴的並非技術和資源,而是不斷能夠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開放科研環境。這種環境是美國數十年在該領域“去政治化”“簡政放權”的結果,營造起來需要數十年經營,但損害卻可能是一朝一夕之間。“中國行動計劃”給美國科研體系造成了難以挽回和修補的信譽損害,讓各國科學家意識到他們已經成為美國政府和執法部門“緊盯的獵物”,無法再獲得足夠的政治支援和保障。該計劃也推動大量海外華人科學家和中國留學生回國,成了美國政府在中美競爭中的一次“神助攻”和“烏龍球”。
基於以上原因,“中國行動計劃”繼續下去已經是無以為繼、弊大於利。正如聯名信指出,該計劃製造了越來越敵對的氛圍,非但沒有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反而會損害美國的創新能力和科技未來。
【作者簡介】
李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安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大眾日報《環球論壇》專欄簡介】
大眾日報國際新聞評論專欄《環球論壇》開欄於2007年5月19日。欄目主打熱點國際新聞解讀,著力在新聞的深度延伸上下功夫,靠獨家權威新穎的觀點和論證確鑿、鞭闢入理的深度分析影響讀者,告知讀者“新聞背後的新聞”。《環球論壇》專欄歡迎讀者使用者賜稿。如有線索或推薦作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