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壹刀:中國今天這記重錘,會打趴澳大利亞嗎?
本文轉自【補壹刀】;
執筆/胡一刀&李小飛刀
5月6日上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釋出了一條宣告,篇幅並不長。核心意思只有一個——無限期暫停由國家發改委與澳聯邦政府相關部門共同牽頭的,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一切活動。
過去的經驗顯示,越是這種篇幅簡短的宣告,越凸顯中方的態度堅決。
而中方這個決定也打了澳方一個措手不及,澳大利亞方面市場的反應很明顯。澳元對美元的匯率應聲下跌,最低降至1澳元兌換0.7701美元。澳大利亞股市也因此產生波動。
之前,澳大利亞方面總是對外界表態說,他們願意與中國展開對話和溝通,是中方相關部門不接他們的電話。搞得好像他們是無辜的。
而中國網友的回應直接、有力:你自己幹了什麼,你自己還不清楚嗎?
1
就中國上述決定,有外媒詢問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丹·特漢(Dan Tehan),幾個小時後他終於有了一個回應,聲稱“我們對進行對話和部長級接觸持開放態度。”但不少輿論認為,這一回應看上去特別假惺惺。
丹·特漢還提到,“中澳戰略經濟對話上一次舉辦是在2017年,是中澳雙方探討雙方經濟夥伴關係相關問題的重要論壇。”看來,重要性他還是很清楚的。
中國發改委做出這個宣告,並非是無來由的。
在釋出的宣告中,除了這決定,發改委還簡要闡述了理由:近期,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某些人士基於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推出系列干擾破壞兩國正常交流合作的舉措。基於澳聯邦政府當前對中澳合作所持態度,國家發改委才做出這個決定。
中澳雙邊關係於2018年趨緊,當時身為“五眼聯盟”一員的澳大利亞衝在最前面,成為第一個公開禁止在5G網路中使用華為裝置的國家。2020年澳大利亞又炒作所謂“對新冠病毒源頭展開獨立調查”,導致中澳關係進一步惡化。
那麼,近期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在涉華問題上又幹了些什麼?刀哥覺得有必要梳理一下。
第一,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在今年4月21日,撕毀了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與中國此前簽署的“一帶一路”協議。澳大利亞外長佩恩宣稱,“這一協議不符合澳大利亞的外交政策”,其實就是出於自己的政治目的。
中國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於2019年10月簽署了“一帶一路”協議。這個合作框架,其實就是為了增進了雙方民眾的福祉。根據框架協議,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會擴大在維州的參與度,簽約雙方可以在高階製造業、生物技術和農業技術領域展開合作。
在貿易和市場方面,雙方同意加強維州與中國在農產品、食品、保健品和化妝品方面的往來。這顯然是互惠互利的事情,所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州長安德魯斯當時表示,“我們不是把中國當成客戶,而是把中國視為我們的好朋友。”
但是,當時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已經開始追隨美國特朗普政府,基於意識形態偏見,展開了一些對華充滿惡意的操作。而澳政府一直對中國和維多利亞州簽署“一帶一路”協議耿耿於懷。
但是,由於澳地方政府在對外合作上有自己的決定權,聯邦政府過去不能干涉,所以澳大利亞政客只能幹看著。到了去年12月,澳大利亞聯邦國會通過了新的《外國關係法案》,該法案賦予了聯邦否決州政府等各級政府、機構與外國簽訂協議的權力。
當時就有澳媒體分析稱,維多利亞州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協議很可能成為第一個“犧牲品”。因為,澳大利亞一些政客屢屢抹黑稱,澳維多利亞州與中方簽署“一帶一路”協議“缺乏透明度”,中國的價值觀與澳大利亞的不同。
果不其然,澳聯邦政府第一次啟用這項法案授予的否決權,就是用在了個協議上。
真可以用“處心積慮”來形容了。
第二,澳方還把手伸向中企在達爾文港的99年租約。
上月底,多家澳媒將澳國防部長彼得·達頓接受媒體採訪時的一段話,解讀為澳政府的下一個目標是中國在達爾文港的99年租約。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稱,在一次媒體採訪中,當被問及“終止維多利亞州與北京的‘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後,澳政府為什麼不對2015年簽署的達爾文港協議做些什麼?”的問題時,達頓表示,“實際上有數千起此類案例需要檢視,(澳)外交部長正在處理所有這些案例。如果它們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那麼顯然會採取行動。”
達爾文港位於澳大利亞北部,是距離亞洲和中國最近的澳港口,美軍在那裡設有軍事基地。2015年,北領地政府以5.06億澳元的價格將達爾文港租給中國一家企業99年。
這原本是一筆正常的商業交易,北領地政府多年來一直想開發達爾文港,借力亞洲的崛起實現經濟復甦。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不願意撥款,北領地政府只能自己找資金來源。於是,中國企業高價競標成功,實際上是幫當地解決了開發資金的缺口。
後來,因為澳政府對華態度變化,達爾文港的租賃越來越多地被放到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考量。
雖然澳外長佩恩曾表示,達爾文港的租賃協議不會因《對外關係法案》的出臺而被重新審查,因為新法案的約束範圍不包括公司間的商業協議。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根據《對外關係法案》,澳政府能否堅持履行該協議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第三,是澳大利亞已經公開鼓吹要“插手臺海”,為“臺海爆發軍事衝突”做準備。
達頓同樣是在4月底在接受ABC節目採訪時,公然談論臺海問題。他宣稱,中國大陸和臺灣可能發生軍事衝突,“我認為不應該低估(臺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澳大利亞內政部秘書長邁克·佩蘇在一份信件中則叫囂,“澳大利亞必須做好準備,再次派遣戰士去戰鬥”。澳媒分析認為,這番言論就是針對中國。他還表示“戰鼓”聲正在越來越強,澳大利亞應做力所能及的一切包圍“寶貴的自由”。
結合之前《澳大利亞金融評論》網站的那篇“隨著緊張局勢升級,堪培拉為臺灣衝突做準備”的文章來看,“戰鼓”是為中國而敲。澳大利亞這種“瘋狂”的言論,顯示著澳方甘於充當美國“反華”馬前卒,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甚至可能隨著美國出兵。
2
根據澳大利亞媒體的統計,截至今年3月止的過去一年時間,不包括服務貿易在內,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了價值1490億澳元的商品,其中鐵礦石是迄今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而從葡萄酒到煤炭等諸多出口產品受到一系列貿易制裁。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的文章稱,這個名單越來越長,除了葡萄酒和煤炭之外,大麥、原木、龍蝦都在名單上。未來還有什麼會登上名單,還不好說。
即便如此,還是有澳大利亞政客想對其他的澳對華協議打歪主意。
據英國《衛報》5月5日訊息,目前澳工黨議員基欽(Kimberley Kitching)等政客正帶頭呼籲,要求莫里森政府取消西澳大利亞州2011年同中方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因為這個協議與維多利亞州那個協議近似”。
澳聯邦政府暫未對此事置評,西澳州則表示沒有收到聯邦政府對該協議提出的任何質疑。
2011年,西澳州與中方達成協議,承諾雙方在該州基礎設施和資源領域合作,並共同尋找投資機會。一名西澳政府發言人5日向《衛報》表示,“中國是西澳州最大的出口市場,到2020年,對華出口額佔該州貨物出口總額的56%。”
這個基欽,是澳大利亞“中國問題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的聯合主席,一直主張澳政府應對中國持強硬立場。另外,兩名自由黨籍議員也“站隊”,支援基欽的呼籲。西澳與中方簽訂的協議應當取消,“就像維多利亞州的‘一帶一路’協議一樣”。
不過,根據澳大利亞媒體分析,取消西澳州對華協議的決定,也可能會加劇澳總理莫里森(自由黨)政府與西澳州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現任西澳州負責人為工黨成員馬克·麥高恩(Mark McGowan),他一直強調對華貿易的重要性,在今年的州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
這事實上證明,澳大利亞並非莫里森代表那樣,對華強硬“鐵板一塊”。還有不少人認為,應該努力恢復對華貿易,加強對華關係。
比如,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國近代史高階講師戴維·布羅菲5日就在《悉尼先驅晨報》網站上撰文,呼籲澳民眾反對本國少數政客近期渲染地區緊張局勢。他強調,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反對戰爭,他們應當向政府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
這篇題為《澳大利亞人不想與中國發生戰爭,是時候提出反對意見了》的文章說,一段時間以來,澳大利亞有關中國的討論都充斥著“戰爭論調”。這背後既可能出於一些澳大利亞政客的選舉需要,也有國際政治的因素,這些政客想向美國表明“澳大利亞願意站出來同美國一起對抗中國”。
布羅菲認為,澳民眾應當積極發聲,在澳中關係問題上反對(澳少數政客的)錯誤論調。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只服務於美國自身利益”,如果美國與中國發生衝突並召集其盟友,那也是為了維護其自身利益。
在這個問題上澳自由黨前黨首約翰·休森也有著相同的觀點。
他日前在澳《堪培拉時報》發表題為《對華開戰的危險言論不符合國家利益》的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臺海局勢與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沒有關係。在這一問題上,澳政府應變得更成熟,更負責任。
休森指出,在歷史上澳大利亞已有多次參戰是為了政治,而不是國家利益。例如在一戰和二戰中,澳大利亞參戰是因為當時從屬於英國;此後,澳大利亞參加了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這些軍事行動都是為了支援美國。
休森在文章中質問,我們(澳大利亞)真的應該考慮與中國開戰嗎?臺海局勢與我們的國家利益有什麼關係?這不是中國人的內部事務嗎?
3
有澳問題專家告訴刀哥,首先,中國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活動,我們可以說一句,這是來而不往非禮也。澳大利亞近期又採取了一系列動作不斷挑釁中國,覺得中國拿澳沒轍,實際上中澳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別上,澳大利亞跳起來也打不到中國的膝蓋,中國警示一下就能讓澳傷筋動骨。
其次,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是當年澳方主動力促成的,因為美國在奧巴馬執政期間與中國有戰略經濟對話,澳大利亞就也想搞一個,實際上澳大利亞與美國是一個重量級上的嗎?說白了,是我們看得起澳,願意體現出對它的重視。
而現在澳自己在拆自己曾經搭起的臺,在一系列問題上大放厥詞,撕毀“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拋棄了基本的商業信譽,破壞了對話的基礎。坦率地說,戰略經濟對話產生了不少成果,包括中澳自貿協議的簽訂和落實,但目前對話已經失去了有效性。
再次,我們用的詞是“暫停”而不是取消,就是一種“警告”,警告澳方,我們還有很多牌可以打,澳不要自己太把自己當回事,不要自絕後路。
有學者告訴刀哥,目前情況下,中澳兩國在經濟合作方面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在全球政治大氣候與澳國內小氣候的變化中,澳對華政策發生了逆轉,澳認為這是符合他們自己設定的“國家利益”的。
第一,澳考慮的是維護美國主導下的霸權體系,因為澳認為自己的經濟和安全利益,包括在南太地區的霸權,都建立在美國的霸權體系之上,沒有美國的全球霸權,也就沒有澳這個次霸權。
第二,澳認為,由美國主導的對華“脫鉤”是至高利益,澳本國經濟利益是從屬性利益,必須服從於至高利益。因此澳提出所謂“半脫鉤”,只要中國的市場,不要中國的投資和商品,把中國從產業鏈中甩出去,用印度和東南亞替代中國。
從2010年開始,澳總共對華髮起20多次反傾銷,相比之下中國對澳發起不到5次反傾銷,澳對西方其他所有國家貿易都是逆差,而中國是澳第一大順差國。澳還干預這麼“自信”的來源主要有兩點:一是它認為中國對澳商品需求尤其是鐵礦石是“剛需”;二是澳從中國進口的主要是服裝等初級產品,容易實現替代。
最後,我們對澳所謂“國家安全利益”,不能狹隘理解為澳自身利益,澳的國家利益是美國主導下的亞太地區的霸權利益,說白了,沒有美國,誰會賣澳大利亞的賬呢?在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認為自己是大國,紐西蘭也不服澳,在太平洋,印尼同樣認為自己是大國。如果沒有美國撐腰,澳與印尼上世紀60年代已經爆發武裝衝突,所以澳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一直視印尼為它的最大威脅。
說白了,類似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在美國主導的全球霸權體系當中一直享受了遠超出它本身實力地位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這種利益得來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也終究有一天要“還債”。因此對這些“舊帝國”在面對新局面時的表現,我們不必抱有幻想和期待。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