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天行】臺灣高階公司疫苗9日晚釋出訊息稱10日將暫停交易,按規劃時間對疫苗二期臨床試驗解盲(指雙盲法試驗後,公佈各組的試驗結果)。由於民進黨當局頻頻宣示7月打自產疫苗,外界預期解盲成功機率極高。
果然,高階10日宣佈解盲成功。根據其公佈的資料,二期臨床試驗今年1月22日開始第一名受試者接種疫苗,4月28日完成所有受試者第二針接種,接種人數共4000人,涵蓋3815名有效受試者,年齡最大的89歲。結果顯示安全性與耐受性良好,所有受試者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只是注射部位有疼痛感;在免疫生成性部分,不區分年齡組的情況下,疫苗組在接種第二針後28天的血清陽轉率達99.8%;20—64歲疫苗組的這一數字為99.9%。高階總經理陳燦堅稱,所有的原物料都已備妥,今年最少可以供應1000萬劑的量產,明年國際認證後將協助更多“友邦”,可以供應上億劑的產量。“食藥署”副組長吳明美稱,高階疫苗公佈臨床資料,尚看不出好壞,必須等到6月下旬英國阿斯利康疫苗的抗體效價出來後,才能比較出到底做得好不好。10日,“食藥署”公佈自產疫苗緊急授權審查標準,包括應檢附資料要求、安全性評估標準和療效評估標準3項,其中最重要的是療效評估,將以第一批英國阿斯利康疫苗3月22日在島內開始接種時收集的200人的免疫原性結果,作為自產疫苗的外部對照組。
對於高階公佈的資料,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直言,由於自產疫苗尚缺乏三期試驗資料,所以臺灣暫時無法考慮自產疫苗,應把民眾安全放在第一位。臺北市長柯文哲稱,有時候不是靠大內宣就可克服,人民還是有自己的判斷。臺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稱,這次二期臨床試驗少了最關鍵的“保護力”資料,而該場解盲記者會可能不是“完全解盲”。就連防疫指揮官陳時中也不得不承認,接種自產疫苗有不被國際認證的風險。生技業者表示,即使解盲結果為正向,但透過二期臨床試驗只能證明其安全性,因此強烈建議高階進入三期臨床試驗,唯有經過大規模測試,才能證明疫苗具“保護力”以及“有效性”,才能外銷。
民眾黨稱,自產疫苗的茁壯需要時間與空間,而非急就章取得緊急授權後立即上路接種。國民黨“立委”鄭正鈐質疑稱,一個“安全性”沒問題,但不知道有沒有效的疫苗,跟打安慰劑有什麼不同?而目前獲得國際認證的疫苗是在三期試驗後,取得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緊急授權,臺灣自產疫苗只做二期試驗,若無法取得國際認證,便無法得到“疫苗護照”,屆時還是無法出境,“蔡政府的拔苗助長不但是拿民眾的健康來賭運氣,也會害得自產疫苗只能賣臺灣,喪失國際競爭力”。前“立委”孫大千要求民進黨說清楚6個問題,包括“蔡英文如何能保證自產疫苗一定可以在7月底如期上市”以及“如果自產疫苗研發失敗,1000萬劑的疫苗採購缺口要如何補足”等。10日,前“新聞局長”鐘琴前往臺北地檢署具狀告發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和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涉嫌瀆職、圖利和偽造文書罪。 聯合新聞網10日稱,按照防疫指揮中心的規劃,七大類優先接種族群累計有353.5萬人,不過目前到貨的疫苗僅212萬劑,根本不夠用,而美國宣佈贈臺的75萬劑疫苗尚未到貨。媒體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有86%的民眾表示會去接種疫苗,比起4月初的41%大幅增加。在能選擇疫苗的情況下,民眾最想接種的疫苗前三名為德國BNT(佔34%)、莫德納19%和強生10%。自產疫苗方面,想接種高階的有7%,聯亞有4%。《中國時報》10日稱,隨著疫情延燒加劇、確診及死亡持續攀升,島內百姓人心惶惶,但當局只給出虛無縹緲的答案,還不忘卡民間捐疫苗,這些都冷酷地提醒民眾“短期內要靠疫苗來解救疫情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