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的作為與侷限

據日媒報道,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葬禮將於7月12日舉行。7月8日,安倍晉三在奈良市為一名自民黨籍參議院參選人應援期間,遭遇槍擊身亡,終年67歲。

安倍的作為與侷限

這是2019年2月10日,時任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在東京參加自民黨大會的資料照片。新華社 圖

安倍去世的訊息,在日本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家也紛紛向安倍的家屬表示哀悼和慰問。作為日本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首位戰後出生、戰後最年輕的首相,且在卸任後仍維持較高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安倍晉三,最終以這樣的方式謝幕,令人震驚,也令人唏噓。

安倍此次遭遇槍擊身亡,看似是一場十分戲劇性的謝幕,但這又未免不是安倍家族的歷史輪迴--1960年7月14日,安倍晉三的外祖父、時任日本首相岸信介曾遭到右翼分子的刺殺;1991年安倍的父親安倍晉太郎去世的時候享年67歲,而安倍此次遇襲身亡的年齡也是67歲。

回顧戰後日本政治史,安倍晉三算得上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

一方面,對日本及日本人民而言,安倍終結了日本政壇長期動盪的混亂局面。自2000年至今,日本一共誕生了11位首相,但除了連續執政近5年的小泉純一郎,其他幾位首相的在任時間均很短,動輒一兩年就被迫下臺。而2012年底安倍再次出任首相(2006年曾短暫出任)後,帶領自民黨先後6次贏得全國大型選舉(即眾議院選舉和參議院選舉)。

這不僅夯實了安倍的執政根基,而且也較為徹底地結束了日本首相頻繁更迭的亂局。伴隨著執政根基的穩固,也使日本政府的各項內政外交政策得以長期穩定執行,比如成功刺激日本經濟復甦、促進海外遊客赴日旅遊消費的“安倍經濟學”等。因此,安倍在維護日本政壇穩定、重振日本經濟方面功不可沒。

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安倍成功引領日本在國際舞臺發揮了存在感。戰後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主要集中於經濟領域,但隨著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少子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由此導致作為曾經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逐漸淪為“二流國家”,並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日本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但是,安倍透過個人外交能力,不僅提升了日本的國際存在感,也喚起了日本人失去已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比如,安倍任內,日本以輪值主席國身份先後舉辦七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和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透過舉辦大型國際會議,與中國、美國等世界主要大國領導人並肩坐在一起,不僅彰顯了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和領導力,也讓國際社會的目光重新聚焦於日本。

再如,安倍任內積極的外交活動,從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一起訪問廣島,到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構建較為親密的私人關係,從先後近30次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交流到以日本首相身份時隔近7年再度訪華,安倍在外交領域可謂縱橫捭闔,是進入21世紀,日本的其他首相無法比擬的。

而實際上,不論是2020年8月辭任首相,還是此次遭遇槍擊去世,安倍所獲得的國際關注度,比其他任何一位日本首相都要高。究其原因,可能也就在於安倍成功將日本帶回了世界舞臺中央,重新整理了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的存在感和影響力。

當然,作為硬幣的另一面,安倍晉三在歷史問題上的言行舉措,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作為一名政治家的深度。

安倍是日本保守勢力的代表人物,他在擔任首相期間,不時發表的一些有關否定日本侵略歷史、粉飾對外侵略戰爭、鼓譟日本突破和平憲法限制發展軍備的言論,以及曾以首相身份高調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的行為,不僅助長了日本國內保守勢力的氣焰,而且致使日本在安倍執政的近八年時間裡出現了明顯的右傾化趨勢,並持續至今。

同時,也正是安倍缺乏對客觀歷史的真誠態度,並多次發表刺激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和人民的言論,導致在其任內,日本與包括中國、韓國在內的周邊鄰國的關係一度深陷低迷。

翻看安倍的政治履歷,他在日本政壇的崛起主要得益於其很多政見主張迎合了日本保守勢力的訴求,但令人遺憾的是,安倍在成為首相後,未能及時規避這些帶有明顯意識形態色彩的政見主張,由此影響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並在一定程度上損耗或者說浪費了日本的國家發展紅利(如中日韓FTA的推進等)。

因此,這也是作為政治家的安倍晉三的侷限和不足。

安倍晉三生前有著諸多爭議,既有對其施政結果的稱讚,也有對其政見主張的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安倍是一位劃時代的日本保守政治家,他一生致力於將政治轉為日本的現實,透過政治改變日本的現實。不論功過如何,安倍確實改變了戰後日本的發展軌跡,日本和世界都將承認這一點。

(原題為《深觀察丨安倍的作為與侷限》 作者 陳洋 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遼寧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來源 澎湃新聞)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77 字。

轉載請註明: 安倍的作為與侷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