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加里寧格勒的存在感極強,每當北約聲稱要東擴,或者在捷克、波蘭等國部署反導系統時,或者在靠近俄羅斯的北約國家進行軍事演習時,俄羅斯都會把加里寧格勒搬出來,給予北約國家回擊,警告稱“要以軍事手段應對”。
(加里寧格勒區點陣圖)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加里寧格勒的北面和東北面是立陶宛,南面是波蘭,西北部和西部是波羅的海。這個面積不過1.5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百萬的俄羅斯最小的州,恰好位於波羅的海和歐洲大陸的中部、蘇聯的最西部。它距離莫斯科足足有1200公里,離波蘭邊界卻只有35公里,離立陶宛邊境也不過70公里。
加里寧格勒有幾個引人注目的特點:它是俄在波羅的海僅有的兩個不凍港之一,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總部所在地,是俄羅斯反擊北約東擴的戰略前沿陣地。
同時,加里寧格勒也是俄羅斯最大的琥珀產地,這裡每年出產優質琥珀約800噸,佔全世界琥珀產量的三分之二。
它還是俄羅斯乃至歐洲的旅遊勝地,這裡氣候溫和,風景優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如果要說加里寧格勒的最大特點,無疑要數它是俄羅斯唯一的一塊飛地了,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白俄羅斯都橫亙在它和俄羅斯之間。走在加里寧格勒的街頭,到處都能看到德國人留下的痕跡,整座城市充滿著獨特的“蘇德混血”氣息。
(加里寧格勒的“蘇德溫血”風格)
那麼,這樣一塊飛地是怎麼成為俄羅斯領土的呢?
加里寧格勒之所以會成為俄羅斯的飛地,其形成歷史是漫長的。
遠在13世紀中葉,勇猛剽悍的條頓騎士團就在一位捷克國王的率領下,來到了東普魯士。他們一路所向披靡,摧毀了特旺斯特,征服了桑比安部落,遠征到波羅的海岸邊這塊土地上時,立即被這裡溫溼潤的氣候和優美的環境所吸引,決定在這裡修建城堡,並將它命名為柯尼斯堡,意思是“國王之山”。
至此以後的300年時間裡,柯尼斯堡一直被波蘭人和日耳曼人所掌控。
歐洲30年戰爭期間,來到柯尼斯堡的德國人越來越多,這裡也成為了德國語言和文化的交流中心。直到1815年起,柯尼斯堡被稱作“東普魯士”,成為了普魯士王國最東的一個省。
在歷史上,柯尼斯堡一直都是俄羅斯和德國爭鬥交流的最前沿。
在18世紀初期,沙皇彼得大帝幫助普魯士打敗了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的入侵,還順便將數十位孔武剽悍的近衛軍士兵送給了他。
普魯士國王為表示感謝,將一座近6噸的琥珀屋贈送給了彼得大帝,彼得大帝欣喜若狂,下令將這個無價之寶安放在聖彼得堡郊外的沙皇村。
(彼得大帝)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柯尼斯堡獨特的戰略位置,這裡也成為了蘇、英、美、德爭奪的要地。美麗而歷史悠久的柯尼斯堡在戰火中幾成廢墟,數百年積澱下來的文化和古蹟也悉數被毀。
德國人更是將柯尼斯堡列為秘密軍事基地,不但在這裡試驗新武器,還把從蘇聯掠奪來的各種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藏匿在這裡,然後裝船運回德國。
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琥珀屋也被德國人大卸八塊後運抵這裡,準備偷運到柏林。不過,德國人還沒來得及仔細欣賞琥珀屋的驚世之美,蘇聯紅軍就已兵臨城下,琥珀屋也就此下落不明。
1945年柯尼斯堡戰役後,這座城市被蘇聯紅軍佔領。在後來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為了遏制納粹德國的窮兵黷武,美、英、蘇三國簽署了《波茨坦協議》,將蘇聯人攻佔的東普魯士部分地區作為戰利品劃入蘇聯版圖。
隨後,蘇聯將其中的柯尼斯堡劃入俄羅斯聯邦,而沒有將它劃入剛剛併入蘇聯的立陶宛,柯尼斯堡也就此成為俄羅斯領土的一部分。
1946年,蘇聯為紀念逝世的最高蘇維埃委員會主席米哈伊爾·加里寧,將這片土地更名為加里寧格勒州,其首府柯尼斯堡也隨即成為加里寧格勒。
(駐紮在加里寧格勒的海軍)
後來,蘇聯人將居住於此地的德國人、波蘭人和立陶宛人或驅逐或流放,從國內遷來眾多的俄羅斯人,建起了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修建了大量的軍工業和重工業,矗立起了高聳的勝利紀念碑和紅軍英雄雕像,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方位改造加里寧格勒的程序就此拉開了帷幕。
1991年,隨著蘇聯的轟然解體,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宣佈獨立,加里寧格勒和俄羅斯本土也就被立陶宛隔開了,成為俄羅斯唯一的一塊飛地。
雖然加里寧格勒孤懸在俄羅斯本土之外,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一直被俄羅斯悉心經營和呵護著,成為了俄羅斯插入東歐地區的一塊“楔子”,讓北約國家如鯁在喉。
近年來,加里寧格勒更是成為俄羅斯對抗北約的最前哨。俄羅斯人不但將戰力強勁、裝備精良的波羅的海艦隊駐守在這裡,還在此地部署了10套“伊斯坎德爾-M”陸基彈道導彈。
該導彈射程雖僅為480千米,但以俄羅斯人出色的改造能力,可以輕易地將它的射程提升到2000公里以上,這對捷克、波蘭等對抗俄羅斯的北約前線國家來說,無疑是噩夢般的存在。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在俄羅斯多年的苦心經營下,加里寧格勒已成為俄羅斯反擊北約的重要戰略基地,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飛地了。
(參考資料:《俄國革命史》《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