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調查處
印尼可能成為世界大國的3大潛質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有很多人預測:21世紀印度尼西亞可能會成為世界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國家。還有更激進的說法,21世紀印度尼西亞可能會成為世界大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們會如此看好印尼呢?至少有3大天然的優勢:
1、印尼本身就是人口大國。人口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人口多就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就有巨大的市場,這對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當然,一些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一般情況下,人口多的國家在世界上都是舉足輕重,你看看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
2、印尼的資源優勢。印尼被稱為“千島之國”,實際上有13000多個島嶼,東西橫跨三千英里。各種礦產資源、自然資源分佈在各個島上,石油、天然氣、木材、橡膠、錫礦等等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無論如何,“資源貧乏”這個詞與印尼是不沾邊的。
3、印尼的海洋國家地位。如果我們把一個國家的陸地比作電視劇,海洋比作廣告,世界上大多數大陸型國家都是“電視劇中插播廣告”,陸地固然是硬菜,但海洋也必須得有,就像一個電視臺沒有廣告便無法生存。而印尼的情況則是“廣告中插播電視劇”,說明海洋在印尼的比重之大。大多數印尼人與海洋產生的聯絡,遠比陸地更廣泛而直接。
請橫屏▼
如今進入21世紀已18個年頭,看起來印尼卻依然沒有成為世界大國的跡象,實在有些尷尬了。但是,印尼是個年輕的國家,國家獨立建國不到100年;印尼也是一個年輕的民族,在100年前根本沒有印尼這個民族。所以,年輕的印尼還有可供揮霍的機會,“反正有大把時光”,一百年不行就兩百年,總有機會成為世界大國的,呵呵~
名不副實的滿者伯夷王朝
在13世紀之前,印尼本是一群各不相屬的小王國。到13世紀下半葉,印尼爪哇島東部崛起了一個封建王朝“滿者伯夷王國”(也叫麻喏巴歇王國),大有一統印尼諸島之態勢。然而它的擴張被忽必烈的蒙古軍所打破。
不擅長海戰的蒙古人組建了一千艘戰艦,從福建泉州出發直擊爪哇。滿者伯夷王國雖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擊退蒙古大軍,其自身也消耗極大,從此無力完成印尼諸島實質性的統一大業。
有些人喜歡將滿者伯夷王朝歸為印尼歷史上的大一統帝國,說它的地盤不僅包括今天印尼全部,甚至還領有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群島的一些地方。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因為即使全盛時期的滿者伯夷王朝也不過是一個鬆散的聯盟,他們經常靠著聯姻和相互納貢的方式把大家歸置在一起,實際上印尼諸島的那些小王國還是獨立的,滿者伯夷國王也無力干涉。它的組織形態更像是東印度版的“歐盟”,滿者伯夷國王更像是戰國時代的周天子,除了能控制東爪哇那塊土地,其他王國根本不鳥你。
鄭和下西洋時,馬六甲王國便以大明王朝為靠山,竟對滿者伯夷王朝提出海港要求。可見這些王國與滿者伯夷王朝之間的關係連附屬國都說不上。
一些名義上的附屬國也紛紛“叛變”,蘇祿、彭亨、吉蘭丹、南巫裡等等王國都遣使來華朝貢。一方面說明大明王朝在東南亞的威名,另一方面也襯托出滿者伯夷王朝的組織鬆散。這個所謂“統一”的王朝壓根就是塑膠做的,有名無實。
荷蘭人完成了印尼諸島的統一
事實上,印尼諸島能完成大一統,印尼人之所以能成為印尼人,還得“感謝”荷蘭殖民者(這種情感當然是很複雜的)。雖然這樣說好像很混蛋似的,但我們的確無法忽視荷蘭殖民者創造的那些客觀條件。
荷蘭人的到來不僅為印尼輸入了秩序和文明,也幫助他們完成了此前從未實現過的統一。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趕走印尼諸島的其他歐洲殖民勢力,將這塊控制的殖民地稱為“荷屬東印度”,這大概是印尼諸島第一次有了統一的名稱,泛泛地把它歸為一個整體。你別看只是一個名稱,但它為後來印尼的獨立建國,以及印尼的民族發明都奠定了基礎。
就像葡萄牙人來之前,巴西是很多小王國和土著部落,葡萄牙人將這一地區全部殖民,久而久之,殖民地人民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都是被奴役、被壓迫的。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部落,包括葡萄牙人移民二三代,他們會達成一種“憤怒的共識”,然後聚合起來反對殖民。不然,他們依然是一群窩裡斗的不同的部落種族。
印度同樣是這樣。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他們有上百個土邦,說著幾十上百種語言。由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將他們自然而然地整合起來,形成了命運共同體,大家方能拋棄部落的隔閡,語言的隔閡,至少在反英殖民上達成共識。
不同的是,印度比巴西和印尼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他們早已有印度這個地理概念的存在,而且歷史上也有統一的先例,比如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都曾幾乎統一現在的印度全境。
殖民矛盾的本質是資源爭奪
到了19世紀前期,東印度公司將荷屬東印度治理權移交給荷蘭政府。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行為,標誌著這塊地盤不再只是公司的財產,而是一個政治實體。
我們總覺得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的矛盾是壓榨與奴役,其實本質上他們的矛盾是資源的爭奪,或許還帶著一點宗教信仰的強制輸出。尤其像歐洲大英帝國式的殖民者,目的是財富、資源、貿易。
荷蘭人在印尼攫取最為肆無忌憚是在摩鹿加群島(現在叫馬魯古群島),因為這裡盛產香料,故而也被稱為“香料群島”。
香料是個好東西啊,歷史上西方人對香料如此痴迷可不僅僅是為了調味。香料的作用遠不止在調味,那時候沒有冰箱,用香料醃過的肉則可以保持較長時間。大航海時代動不動在海上航行幾個月,治肉專賴香料。
殖民者肆無忌憚的攫取當然就會與當地居民產生衝突,奴役、搶掠、屠殺在所難免。矛盾也由此而生。
印尼人如何成為了印尼人
首先印尼諸國各原住民們要拋棄殖民者給他們的名字——“荷屬東印度”。印尼原住民們發現,德國人類學家巴斯蒂安寫了一本書《印度尼西亞人》,書中將蘇門答臘島到新幾內亞島這一大片區域,稱為印度尼西亞。他們更喜歡這個名字。
雖然這個名字中夾著“印度”的字眼,但這可以接受,因為歷史上印尼諸島的宗教傳入,伊斯蘭教、印度教等等都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他們對印度這片熱土是有好感的。
進入20世紀後,印度尼西亞民族運動日益發展,民族意識日益高漲。他們不滿自己被稱為東印度人、土著人或土人,那麼首先就得進行民族發明。將印度諸島那些紛亂複雜的部落種族統一起來,構建成一個民族。
於是,無論是爪哇島的爪哇族,還是蘇門答臘島上的米南加保族、巴達克族,還是加里曼丹島上的達雅族、班查爾族,以及巴厘島的巴釐族,馬魯古群島的馬魯古族等等,他們都成為了印度尼西亞人。
他們希望叫我印度尼西亞人,不要再叫東印度人、土著人了,那是不尊重的。
1928年10月28日,印尼人在雅加達召開青年代表大會。他們通過了三個共同誓言:
第一,我們印度尼西亞兒女承認,印度尼西亞是統一的祖國;第二,我們印度尼西亞兒女承認,印度尼西亞民族是統一的民族;第三,我們印度尼西亞兒女承認,印度尼西亞語是統一的語言。
就這樣,印尼人終於成為了印尼人。
但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印度尼西亞有300多個種族或部族,有的人數上千萬,有的只有幾千人,說的語言不盡相同,文化水平也各有高低。他們是為了爭取民族獨立才統一起來的。
現在來看,印尼人的民族發明不算很成功,因為大家依然記得自己本來的民族,有300多個種族啊,這可能也是制約印尼成為世界大國的因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