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東西問)人物|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中新社努爾蘇丹12月8日電 題: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中新社記者 張碩

東西問丨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哈薩克歌手迪瑪希在中國家喻戶曉,《舌尖上的中國》《溫州一家人》等中國優秀影視劇走進萬千哈薩克民眾家庭。”這段源自中國國家領導人署名文章中的一段話,或許是對哈薩克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努西普扎諾夫所從事事業的最好註解。正是透過葉爾泰,中國萬千觀眾認識了“進口小哥哥”迪瑪希,也正是透過他的翻譯,多部中國影視劇登上哈薩克的熒屏,讓更多哈薩克觀眾認識了今天的中國。

東西問丨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2019年10月,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閉幕式在福州舉行,在中國廣受歡迎的哈薩克歌手迪瑪希獻唱。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葉爾泰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講述發生在他與中國之間的故事,剖析中國文化元素緣何在哈薩克受歡迎。他說:“我是一個哈薩克人,一個想讓更多哈薩克觀眾讀懂中國故事的人。”

“東北口音,讓我感覺很驕傲”

今年38歲的葉爾泰,出生在哈薩克東南部城市阿拉木圖,這裡與中國新疆接壤,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共同的地理邊界也增添了葉爾泰對鄰居中國的天然好奇。但他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真的會和這個國家產生微妙關聯。

東西問丨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哈薩克東南部城市阿拉木圖。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時針撥回到2001年,當時葉爾泰進入哈薩克的大學攻讀新聞專業,第二年開始在哈國家電視臺實習,幾年時間裡先後經歷了記者、製片人等崗位。一個偶然的機會,葉爾泰聽朋友聊起其在中國的經歷,這讓他心裡萌生了去中國的念頭。

當時網際網路還不發達,兩國之間的交往也不像今天這麼密切。對於中國,葉爾泰既好奇又陌生。“哈薩克人對中國瞭解很少,大多數人只聽說過北京和上海。”葉爾泰記得,當他把大學申請材料遞到使館後,工作人員問他“想去中國瀋陽學習嗎”,葉爾泰想也沒想就接受了。

就這樣,葉爾泰踏上了去往中國東北的旅途。

“我到瀋陽那天已經是晚上11點多,我不會中文,也找不到去學校的路。”葉爾泰當時感到很無助,“不過,當我向身旁一箇中國人問路時,他把我帶到學校裡。他不肯收取任何酬謝,並告訴我,在這裡任何一箇中國人都會幫助有困難的人。”

這句話讓初來乍到的葉爾泰很暖心,陌生人的友好拉近了他與中國的距離。在東北大學學習的3年,葉爾泰不僅學會說中文,甚至東北話也“修煉”得很溜。“在中國不同的地方待過,才知道中國有這麼多有趣的方言!我去中國南方玩時,當地人都以為我是東北人,我很喜歡自己的東北口音,這讓我感覺很驕傲。”

東西問丨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2018年10月,“2018中國瀋陽•中外留學生藝術節”盛典晚會在瀋陽世博園舉行。中新社記者 沈殿成 攝

“用自己的眼睛,發現更真實的中國”

2012年,葉爾泰結束留學回到哈薩克電視臺任職。幾年在華經歷讓他更深刻感受到“哈薩克人對中國的瞭解實在太少,甚至有些認知是錯位的”。

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哈薩克通曉漢語的人才相對匱乏,很少有人能直接透過漢語瞭解中國。因此,對中國的認知通常來自西方媒體的報道。“我們無法透過自己的眼睛和媒介感受真實的中國。雖然赴華求學的哈薩克青年很多,但他們只能成為某行業的人才,不可能成為通曉中國的專家。”

葉爾泰認為,哈薩克需要透過更直接的辦法來了解中國。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觀點,不被外界左右思想。

葉爾泰覺得,要走近一個國家,首先應從其飲食文化與生活方式著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最能還原一個國家本真的樣子。”他向記者舉例說,比如中國人的飲食傳統十分特別,食材種類多種多樣,但我們對此並不瞭解。

東西問丨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2019年9月,東北林業大學舉辦“體驗中秋文化 感受中國味道”留學生慶中秋活動。圖為留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月餅。中新社記者 呂品 攝

於是,在經過反覆篩選後,葉爾泰最終選定將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作為自己的第一部影視譯作。“紀錄片講述了中國飲食文化與食材的歷史,片中對中國多個地區民眾的傳統生活方式與飲食文化也做了很好展示。”

據葉爾泰介紹,紀錄片播出後,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我想,文化存在共通性,這部紀錄片的製作水平精良,哈薩克觀眾的反饋就是最好的證明。”

葉爾泰覺得,影視劇能得到哈觀眾的認可,其中存在一些“必然性”。他分析稱,一是哈觀眾喜歡個性鮮明和較為還原生活的人物形象,通俗的故事情節貼近哈民眾的日常生活;二是兩國人的外貌有相似處,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也易引發觀眾共鳴。

東西問丨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曾兩次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北京一家特色餐館受到觀眾熱捧。該紀錄片在海外也引起了巨大反響。中新社記者 張宇 攝

哈觀眾對中國影視劇的喜愛讓葉爾泰更加清楚,自己正在做一件對的事。其後幾年,葉爾泰及其團隊先後完成《溫州一家人》《偽裝者》等多部中國優秀影視劇的哈語譯製工作,併成功讓影視劇在當地電視臺播出。

更讓葉爾泰欣喜的是,中國國家領導人2017年到訪哈薩克前,在當地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談到他譯製的影視劇。葉爾泰說:“這是對我工作的肯定,我會繼續將中國優秀影視劇帶給哈薩克觀眾,讓兩國民眾走得更近一些。”

談起堅持的初衷,葉爾泰說,“我想讓更多哈薩克人瞭解真實的中國,學習中國人的勤勞美德,來發展我們的國家。”

這兩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葉爾泰也琢磨著帶給觀眾一些鼓勵。“中國電視劇《都挺好》特別‘接地氣’,可以讓哈觀眾更近距離地感受中國都市家庭的日常生活,給疫情下的人們帶來平靜與慰藉。”帶著這個想法,葉爾泰和他的譯製團隊歷時兩個半月為電視劇翻譯配音,並完成播出。葉爾泰說,“電視劇的哈語譯名為《都會很好》,因為我們相信,未來一切都會好起來。”

聊起他近期的工作,葉爾泰說正在寫書,名字就叫《我看到的中國》。“中國的一切讓我著迷。”他希望透過講述親身經歷,喚起更多哈薩克人對中國的興趣。

“我也渴望讓世界看到我的祖國”

一邊是努力拉近哈民眾與中國文化的聯絡,另一邊葉爾泰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中國人認識哈薩克?

中國綜藝節目的影響力讓葉爾泰找到了“落腳點”。2014年冬季,《我是歌手》節目正在熱播。看完節目,葉爾泰覺得哈薩克族歌手也應該參與進來,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身邊的朋友。

在尋找參加節目途徑的兩年中,沒有一件事是輕鬆的。經歷多次失敗與努力嘗試,直到2017年初,葉爾泰終於為哈青年歌手迪瑪希爭取到在中國試鏡的機會,並將迪瑪希成功領上了中國的舞臺。

東西問丨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2018年7月,哈薩克歌手迪瑪希(左)在深圳參加活動。迪瑪希在中國被稱作“進口小哥哥”,受到很多觀眾喜愛。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那年,葉爾泰帶著迪瑪希抵達中國,請他吃了人生中第一頓中餐。也是在那年,二十歲出頭的迪瑪希憑藉紮實的唱功與帥氣的顏值被中國觀眾所熟知——年輕人稱他為“進口小哥哥”,年長者叫他“進口大侄子”……透過迪瑪希,兩國觀眾不斷豐富著對彼此文化的認知。

葉爾泰說,我渴望讓世界看到我的祖國。能夠為拉近兩國關係做一點事情,我不覺得辛苦。(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丨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葉爾泰·努西普扎諾夫,哈薩克知名翻譯家、製片人。

葉爾泰長期致力於哈中文化交流,並堅持用“自己的眼睛”發現更真實的中國。

葉爾泰結合自己在華留學的經歷,與團隊先後完成《舌尖上的中國》《溫州一家人》《偽裝者》《都挺好》等多部中國優秀影視劇的哈語譯製工作,併成功在當地電視臺播出,獲得哈觀眾關注與喜愛。此外,為能讓兩國民眾走得更近一些,他將哈青年歌手迪瑪希成功領上中國舞臺,讓更多中國人認識了中亞國家哈薩克及其民族文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50 字。

轉載請註明: 東西問丨青年翻譯家葉爾泰:如何讓哈薩克看見更真實的中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