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這個陸地面積僅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超高的人口密度,賦予了這顆東方之珠巨大的能量。這能量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就散播到了內地的大江南北。莫說青山多障礙,萬水千山總是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作為內地對外交流的跳板,香港既承襲了大量的中華傳統文化,又不斷借鑑海外經驗,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孕育出了獨特的地方風貌。港風美學、港式美食、港派文學(以武俠文學最為突出)及風靡整個東南亞的香港影視,都是其中的代表。這些極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對同根同源的內地同胞來說極易接受,同時又充滿新奇,從而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延續至今。
羅嘉良(圖右一) 、陳錦鴻(圖左一)等主演的《創世紀》。
在兩廣以外的大部分地區,當你和影視行業以外的朋友提TVB,大多數人首先不會立馬明白。這大多數人又分兩類,一類會在你緩慢重複這個簡稱之後,露出瞭然的神情;而另一類,對他們的解釋成本也只需要五個字:香港電視劇。
先說說為什麼不會立馬明白。這裡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上世紀90年代之前,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TVB中文全稱,也被稱為香港無線電視臺)在內地並沒有合法的電視訊號。那時候就算人們可以看到TVB劇集,也都是內地電視臺採購回來重新配音之後的版本。在香港迴歸祖國前後,TVB與廣東省相關部門合作,將電視節目以有線訊號的方式引入,可以說從那時起,內地觀眾才正式被統計進TVB的收視資料中。但這樣合作的範圍到目前為止,也僅限於廣東省。
新人劉德華在1982年播出的《獵鷹》中擔綱主演,飾演新人警官江大偉。
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是TVB的黃金時期,而那時候的網際網路並不發達,更沒有自媒體的概念,雖然電視劇內容在內地走紅,但缺少將內容背後的品牌深度傳播途徑,因此TVB這一廠牌和諸如金公主、銀河映像等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機構一樣,只活躍於影視發燒友之間,並沒有達到大規模的傳播。當本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移動網際網路、自媒體高速發展的時候,又剛好趕上內地影視產業迅速崛起,各家影視製作、發行平臺憑著地理、語言及政策優勢,掌握了華語劇集的大部分市場,使TVB從曾經的“主流”變為了“垂類”。因此,除了粵語地區即兩廣範圍的觀眾及部分劇迷之外,全國其他地區對TVB這個品牌的熟悉程度並不高。
83版《射鵰英雄傳》,雖然拍攝場景現在看起來很簡單,但絲毫沒有阻礙該劇創造了黃藥師、郭靖、黃蓉、老頑童等諸多經典角色。
再說說為什麼解釋成本只需要五個字。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TVB主宰了大半個華語劇集市場,一點都不誇張。TVB以其驚人的生產力製作了數百部內容優質的劇集,同時造就了當時華語娛樂圈80%以上的明星。這批影視工作者在整個行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入場,大部分人到現在仍是行業的中流砥柱。上世紀90年代,TVB的頭號競爭對手亞洲電視逐漸淡出行業之後,TVB在港劇這一門類做到了一家獨大。那個時期內地電視劇市場供不應求,TVB優質內容的引入,便成了各大衛視保證收視率的法寶。以武俠劇(《天龍八部》《鹿鼎記》《神鵰俠侶》等)、警匪劇(《陀槍師姐》系列等)、職業劇(《刑事偵緝檔案》系列、《妙手仁心》系列等)、商戰劇(《大時代》《笑看風雲》《創世紀》等)為主的TVB電視劇和電話、電冰箱、腳踏車一樣,成為了內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品。在1997年香港迴歸之際,古裝武俠劇《天龍八部》更是造就了內地6家衛視同時播放的盛況。那時候除了大街小巷都在播著好聽卻難唱的主題曲《難唸的經》之外,還出現了早期劇集的商業化周邊——筆者兒時就曾經和小朋友們瘋狂購買過劇集主要人物的卡片。而TVB的電視劇也以其獨特的辨識度(特定的演員陣容、特色化的演繹方式、獨特表達方式的配音、緊湊的劇情、粵語演唱片頭片尾曲),讓內地觀眾有了清晰的認知。內地觀眾可能未必都知道TVB這個名稱,但當你隨便給他們描述一個片段,提一個角色,或者哼一段旋律,他們都會知道:這些,來自香港。
劉青雲、周慧敏主演經典劇集《大時代》。
陶大宇、郭可盈主演《刑事偵緝檔案2》。
TVB劇集是一種文化現象,曾經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70-90年代生人對武俠的影視化理解絕離不開TVB劇集的影響;而在時裝劇中,不論是商戰劇、警匪劇還是職業劇,細緻的TVB編劇都會以普通人的視角以及一幕幕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拉近觀眾與劇中人的距離。雖然生活環境不同,大部分內地觀眾也經歷著與香港同胞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同是炎黃子孫,感情是相通的。劇集對人物感情的細緻捕捉可以讓內地觀眾有很強的代入感,同時又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對專業敬畏的態度、對職業進取的精神、對市井美學的理解,還有那些諸如“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一家人最重要是齊齊整整”、“有沒有搞錯”的口頭禪,造就了特定的、在內地流行的港風文化。
TVB劇集有很多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臺詞。
進入新世紀之後,影視產業在內地飛速發展。開放的政策和巨大的市場體量造就了新的行業焦點。2010年前後,智慧手機、移動網際網路及自媒體的普及將觀眾從電視、電腦前解放出來,短影片平臺的出現,更是顛覆了傳統的劇集消費模式。在地理、語言及文化上有一定距離的TVB似乎並沒有急於搭上這趟快車,因為那些創造經典的過程需要沿襲。這時的TVB更像一條奢侈品的生產線,每年保持著不同門類、固定數量產品的輸出。而對沒有港劇情懷的內地新一代觀眾來說,港劇的消費門檻明顯高於內地劇集,這也是TVB在新時代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由曾經的文化輸出者轉變為接納者,需要的不只是內容製作思路的調整,還需要經歷新老觀眾逐步接受的陣痛期。而今,內地影視劇市場正朝著更加規範、高效、專業的方向發展,這對TVB來說無疑是一個重新展示其自身優勢的機會。香港迴歸25週年之際,TVB也邁入了成立的第55個年頭。一代又一代TVB人的積累與沉澱,是砥礪前行的專業精神,也是無畏無懼的開拓決心。希望他們能夠在欣欣向榮的更大市場中,收穫更多的成就與歸屬感。
——TVB百部好劇巡禮——
自上世紀70年代起,港劇成為香港市民最重要的娛樂消遣方式,TVB在五十餘年間推出上千部題材多樣、關注現實、表達深刻的電視作品,不僅在香港當地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同時也影響著一代代內地觀眾。新京報以熱度、口碑、收視、影響力等維度為參考,梳理出百部TVB好劇。TVB首部金庸小說改編劇《書劍恩仇錄》;時代經典《上海灘》;商戰巔峰之作《大時代》;行業劇《刑事偵緝檔案》《法證先鋒》《衝上雲霄》,到近些年的口碑佳作《跳躍生命線》《白色強人》……每一部劇都代表著一段時代記憶,記錄著香港的社會變遷;同時,它們也架起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的橋樑,成為內地人民探知香港的重要視窗。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特約撰稿 馬洛
製圖 新京報 倪萍
校對 翟永軍
專題感謝TVB首席合作伙伴
影片平臺埋堆堆大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