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世界大學新聞網站8月29日文章,原題:是時候重啟與中國的科研合作了 是時候對美中科技合作及學術交流採取逆向、正和的觀點了。美中開啟科技合作、教育和學術交流早期,交流較少。誠然,當時中方談論縮小與西方的技術差距並最終趕上,但人們似乎並不認為中國是什麼嚴重挑戰。最初科技合作主要由政府推動。
今天情況大不相同。非政府交流合作倡議遠超政府主導專案。美國知名高校均與中國對應機構有各種合作協議。同時,一些變化改變了兩國間的競爭環境。以前一些簡單交流專案在美引發對國家安全、技術獲取、智慧財產權等問題的關切。這給本來促進信任與理解的領域蒙上陰影,交流合作因此變複雜。今夏美國透過創新與競爭法案,其中含有大量反華條款,凸顯對所謂“中國威脅”上升的日益擔憂。筆者這裡提出幾個顛覆性變化,讓大家瞭解為什麼現在或許是調整和重設雙邊合作關係的時候了。
創新。從視中國為創新落伍者轉變為將中國視為創新領導者。如今,中國在全球研發支出方面排名第二。在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和2020年的全球創新指數中,中國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排名第一。這反映出其不斷增長、但尚未完全實現的創新潛力。
人才。美中的科技關係從高度不對稱轉變為在能力和實力上更加對等。比如,中國的研發支出一直穩步上升,如今擁有龐大的高階理工人才庫。中國已是知識資本的重要創造者,而非簡單的接受者。
從追趕到競爭。中國的關注點已發生變化,從追趕到競爭。中國不再是簡單的規則接受者,而在尋求成為規則制定者。中國不再是國際科技事務中的邊緣角色,而是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主要國家之一。
技術轉讓。中國從單純的學習者和資訊接收者,轉變為技術轉讓的來源和跨境技術標準的塑造者。
人才迴流。中國已扭轉人才流失問題,吸引合格人才回國,積極從世界各地招募科學和工程人才。
40年來美中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的運作條件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現在是時候考慮重新設計一個新的合作框架了。透過建立新的2.0框架,也許我們能恢復一些已失去的信任和善意。當中國的科學界和教育機構能將相當多的知識和專長擺上檯面、為世界帶來實質性價值時,美國疏遠或對合作施加新限制,將是十分愚蠢的。現在,是時候從對中國沒完沒了的恐懼中清醒過來了,要認識到中國崛起可以是雙贏而非零和。(作者丹尼斯·西蒙,陳俊安譯)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