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4S店先砸壞再維修”,監管不能“掉線”

由 公西成化 釋出於 綜合

24日下午,上汽大眾北京恆星天誠4S店的一名員工,在一輛送修汽車拆解定損前,將原本完好的水箱框架砸壞。來源:新京報調查組。

鐺、鐺、鐺……在維修車間,一4S店員工抄起鐵錘,將一輛送修汽車原本完好的水箱框架砸壞才停下,拍照後才示意維修技師拆解定損。“每個車都砸,要不然你哪掙錢去啊”,維修技師說這些都會以撞車受損來定損,“反正保險公司會給錢”。

這只是某些4S店維修保養亂象的一例。據新京報報道,9月下旬,記者應聘進入兩家知名汽車品牌4S店臥底暗訪,發現了諸多驚人亂象,如做車輛電池檢查時,借用其他車輛的電池檢測報告單濫竽充數;節氣閥沒清洗,清洗劑、保養人工費卻照收不誤;還有技師面對著檢查表中的幾十條專案,在完全未檢查的情況下,每次直接全部打鉤……

在“女車主哭訴維權”事件後,“4S店”再度進入公共視線。這次新京報揭露的某些亂象,無疑讓很多人“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公眾驚愕的是“價高服務劣的不對稱”——4S店的維修保養價格本就高於其他汽修店,可相對高的收費,對應的維修保養服務仍可能貓膩連著貓膩;還有部分維修技師、保養人員的肆無忌憚,“每個車都砸”“反正保險公司會給錢”等言語背後,盡顯猖獗,何況被暗訪的4S店中有的號稱是“全國五星級標杆專營店”,這真的配得上“五星級”“標杆”等名號?

車還沒開壞,卻被修壞了。有些4S店這樣玩貓膩,當然是為了多賺錢。目前在汽車銷售市場上,新車售價透明,競爭激烈,利潤被攤薄,很多4S店只能在維修、保養上挖空心思的“下功夫”。比如,在小小一瓶機油、防凍液上,他們也會費盡心機撈一筆,透過推銷超量機油、防凍液再悄悄截留回收,薅羊毛於無形。

9月16日,在東風日產北京晟通專營店的維修車間內,該店一名維修技師開啟一瓶尚未開封的節氣閥清洗劑,直接倒進了旁邊廢油回收桶內。來源:新京報調查組

實際上,4S店玩貓膩,並不是首次被曝光。此前有不少4S店被揭露存在諸如配件偷樑換柱、以次充好,亂收工時費,防凍液兌水等問題。現在看,雖然黑幕被揭,但有些4S店並沒有引以為戒,手法上也越加“高明”起來。對於此類騙車主、詐保險的行為,顯然該強化監管與精準治理。

就像手機維修行業個別從業者會藉機偷換零部件一樣,部分4S店之所以敢過度維修、假保養,究其關鍵原因,就在於汽車維修保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現在私家車普及甚廣,但很多司機都是“修車小白”,並不懂車輛維修,加之4S店維修保養的場景又有強封閉性的特點,車主通常也不會緊盯,所以各方對車輛維修、保養很難進行有效監督。

對此問題,顯然不能只靠車主自己漲知識懂維修、長心眼防止被挖坑去解決。更重要的解決辦法,還是加強事前預防、事中監督、事後警示。

比如,就算汽車維修保養暫時沒法效仿餐飲業實行“明廚亮灶”那樣,也應該強化維修保養過程可回看的機制設計;在日常巡查方面,可以加大巡查力度、提高巡查頻次,

比如,可以加速完善信用評價體系,結合網際網路、大資料技術,在4S店資訊資料的基礎上,根據消費者投訴量、處理糾紛的情況、守法經營等情況,對4S店進行信用評價和分類監管,對信用良好者樹典範,對信用差劣者給予預警,並向消費者公示。一旦接到“過度維修”之類的投訴,或查出不法行為,就該進行嚴厲處罰。

說到底,對4S店來說,不欺客不騙險,才是長久經營之道。先砸壞再維修、過度保養,本質上,是砸掉基本的商業倫理,也是砸壞自身的招牌。如果有些店面“假裝”不知道這個道理,那監管部門就該用嚴格監管和約束給他們“上上課”。

□狄宣亞(媒體人)

編輯:陳靜 校對:李立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