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測產 聽這位“90後”怎麼說

由 公西成化 釋出於 綜合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金燦燦稻穗低垂、沉甸甸穀粒飽滿。金秋時節,正是秋糧收穫的時節。

農業農村部此前表示,今年夏糧、早稻已豐收到手,目前秋糧收割即將結束,豐收已成定局。在今年的秋糧收割中,湖南省衡南縣向陽橋街道 清竹村梓木衝組的一塊麵積30多畝的水田,受到農業專家的特別關注。

這塊地是由袁隆平院士團隊主導的雙季雜交稻3000斤攻關專案的試驗田。今天上午,由10多位院士專家組成的驗收團隊,將在這裡,對這塊地上種植的第三代雜交稻進行實地測產。

雜交水稻測產 聽這位“90後”怎麼說

作為第三代雜交水稻高產攻關的帶頭人,袁隆平院士對今天的測產怎麼看?在他的眼裡第三代雜交水稻好在哪兒?已年過九旬的袁隆平,笑稱自己是“90後”,未來他還有什麼新目標新挑戰?在這次測產前,“90”後的袁隆平院士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 您今年的小目標是什麼?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今年我們有兩個目標,第一個,就是(雙季稻畝產)3000斤工程,我們希望在衡南能夠實現。第二個是“三一工程”,就是三分田要養活一個人的工程。就是三分田要產360公斤糧食,一天一公斤,一畝是1200公斤,估計“三一工程”沒有問題。

記者: 對這次的測產有信心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它早稻是619(公斤/畝),晚稻要881(公斤/畝),就可能(達到畝產)三千斤。

記者: 第三代雜交稻好在哪兒?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它的優勢主要是穗子大,它每棵的大穗子有八九百粒,平均有四百粒左右,這是我們從來沒看到過的大穗子。

記者: 測產成功意味著什麼?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我們的第三代雜交稻又是新的突破,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要增產10~20%,就是增產100公斤以上。我們全國有2億5000萬畝的雜交稻,(如果)每畝增產100公斤,那就不得了了,可以增產幾百個億(公斤),增產半個湖南省的糧食產量。

記者: 作為“90後”,還有什麼新目標新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現在是第三代雜交稻,一個一個臺階一個一個突破,所以說我感到非常有自信,把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發展起來。超級稻、第三代雜交稻,還有耐鹽鹼的海水稻,這三個舉措為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能夠做出重要的貢獻。

記者: 海水稻今年收成怎麼樣?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海水稻今年的效果不錯,全國推廣,種植面積有10萬畝左右,現在好訊息,一個是江蘇南通海水稻過去種不得水稻,種水稻三四百斤,我們(海水稻畝產)802.9公斤這個海水稻是轟動了。

記者: 您怎麼看待餐桌上的浪費?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糧食一個要增產,一個要節約,增產不節約也是空的。又要節約,又要增產,雙管齊下,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有保證。

第三代雜交水稻 十年攻關結出“金種子”

為了實現第三代雜交稻的高產目標,袁隆平團隊科研人員花了十年時間進行科研攻關,這當中,種子選育是最關鍵的。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態室主任 李建武: 晚稻就是我們這個叄優1號,我們預計可能達到800多公斤,所以兩季加起來看能不能突破1500公斤。

由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的雜交水稻目前已經歷了三代,叄優1號是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在雜交水稻科研工作中,育種是雜交水稻研究的核心,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作。第三代雜交水稻開始試種是2017年,但是種子選育則是從2011年開始。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第三代雜交水稻研究專案主持人 李新奇: 在袁先生的指導下,我們在2011年的時候成立了一個課題組,就是一個團隊來進行攻關,我們做這個第三代雜交水稻研究是做了很多年,因為這個是前面沒有人做成功的一個東西,所以我們一直在摸索中前進。

通過幾年的探索,科研攻關團隊2015年在上萬株水稻植株中獲得了一株需要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的材料,用這個材料進行育種,2017年小面積試種成功,2018年成功培育出米質好而且超高產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1號。現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已經選育出叄優1號、叄優2號、叄優3號等一系列的品種。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第三代雜交水稻研究專案主持人 李新奇: 第三代雜交水稻它也是一個世界上雜交水稻的發展方向,在各個方面都要比過去的第一代第二代好很多。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他們工作很辛苦,很勤奮很負責,非常好,我很高興能夠有這些助手來幫助我做這個科研工作。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農業部啟動水稻高產攻關至今,攻關一期接著一期,水稻單產也屢破紀錄。

雜交稻高產持續攻關 單產屢創新高

1996年,農業部啟動水稻的高產攻關——“中國超級稻育種及栽培體系”,計劃到2000年水稻單產達到700公斤、2005年達到800公斤、2015年達到900公斤的三期研究目標。在當時,我國的水稻畝產大約在400公斤左右。

經過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斷努力,超級稻“一期”和“二期”攻關目標分別於2000年和2004年實現。

2011年,袁隆平團隊在湖南隆回實現水稻百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2012年浙江寧波市鄞州區百畝片平均畝產達963.65公斤。連續兩年、兩地突破畝產900公斤目標,標誌著超級稻三期攻關提前三年基本實現。

2013年,我國啟動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畝產1000公斤的攻關。

2014年,袁隆平團隊在湖南漵浦縣,將水稻平均畝產提升到1026.70公斤,水稻畝產首次突破一噸。

2015年,雲南箇舊超級雜交稻示範基地,平均畝產達1067.5公斤,創造當時水稻大面積種植平均單產世界最高紀錄。

2017年,河北邯鄲市永年區河北矽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百畝片,平均畝產達到1149.02公斤,並在次年突破畝產1200公斤大關。

2019年,袁隆平團隊在湖南臨澧縣實現雙季稻畝產1365公斤,創下我國長江中下游雙季稻產量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