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上學時,課本上就有寫到關於黃河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再就是“跳進黃河洗不清”,“不到黃河心不死”這樣的至理名句。自古以來關於黃河的詩句讚不絕口,它作為我國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養育著我們14億的人口,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說到黃河,大家都知道,黃河是作為世界長河之一,是中國的第二長河,成“幾”字形。自西向東流經九個省,最後流入渤海去。黃河中上游是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它的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俗話說得好,“一擔水六鬥泥”,在下游的河段,黃河的河道會變寬,流速放緩,它的泥沙就會大量的沉積。從古至今,治理黃河都是歷代政府的大事情。並且黃河下游改道,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黃河每年都會產生16億噸的泥沙,其中12億噸流入大海,看上去如此渾濁的黃河,為什麼河裡然後有大量的鯉魚生存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多數人都理解錯了渾濁和汙染的區別,對於這兩個詞之間的區別不是很明確。我們飲用的也是黃河水,是經過過濾以後的水。渾濁的水,它並不代表不具備讓魚類生存的條件,渾濁無非就是影響視覺,但是也可以讓鯉魚生存的,畢竟魚是靠鰓來呼吸的,很少會出現呼吸被堵塞的現象。
魚類適當的吸入泥沙,也是可以幫助食物消化的。假如汙染嚴重的話,水裡缺少氧氣和食物,就會導致魚類大量死亡。黃河整條並不都是渾濁不堪的,上游的水質是比較好的,可以給魚類提供很多的食物和氧氣,中下游就是因為泥沙太多導致的渾濁,但是也可以提供氧氣和食物。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水太清了就連提供給魚用的海藻都會沒有。
因此這些魚類在渾濁的環境中生長,並沒有什麼影響。小編了解到,魚兒一般會在水流比較緩慢的地方,並且有大量海藻的地方生存。含沙量太大,水流太急的地方是沒有魚類的。也正是因為這些渾濁的黃河水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和食物,魚兒長得又肥又鮮美。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我們稱之為母親河。
黃河剩下的4億噸泥沙會常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小夥伴們你們是如何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