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標準無處不在的世界。大到車船樓橋,小到柴米油鹽,全有標準。可以這麼說,只有腦子想不到,沒有標準管不到。也許正因為想不到,許多人對標準“管得太寬”存在誤讀。最近,山東省棗莊市市場監管局釋出一則通知,對該局擬批准釋出的《棗莊菜煎餅加工製作規範》地方標準進行公示。一些網友看到該標準後吐槽:“這樣搞菜煎餅就沒有靈魂了”“這會妨礙商戶的菜煎餅製作自由”“難道吃菜煎餅從哪裡咬第一口政府也要管嗎”……
面對網上各種質疑,山東省棗莊市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解釋稱,現在是公示徵求意見,該標準施行後也是指導性標準,並非強制性的。讓人們搞清標準分強制性標準和非強制性標準,這當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就一些網友的吐槽看,他們的問題不是對標準的某些細節存在誤讀,而是對什麼是標準及標準的實際意義和價值根本不懂。這種對標準的無知,是一個不容小視的問題。
早些年,國家或地方出臺饅頭標準、粽子標準、川菜標準等標準規範的時候,也曾遭“脫離生活實際”“偽科學”“多此一舉”等各種非議。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依然還有不少人對標準存在不理解甚至處於完全無知的狀態,這的確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對標準的無知,最根本的還是表現在對標準的重要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不必講標準引領產業化發展等經國濟世的大道理,標準對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而言都極為重要,須臾難離。比如,《棗莊菜煎餅加工製作規範》對菜煎餅的原料、加工器具、加工工藝、加工過程中的衛生條件等都作了要求,這些標準規範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衛生安全。而這樣的要求,不只是提醒菜煎餅加工經營者要把食品安全擺在第一位,也提醒消費者購買菜煎餅時同樣要注意食品安全問題,那些不是按照規範要求做出來的煎餅,很可能難以保證質量安全。
而從食品安全這一基本原則出發,標準“管得太寬”雖一定程度上會“妨礙商戶的菜煎餅製作自由”,但這是值得的,甚至可以說是必須的。包括菜煎餅在內,任何進入市場銷售的食品,其生產加工過程都不可能是“自由”的,必須遵守一些標準規範。使用什麼新增劑,使用多少新增劑,絕對不能“自由”。即使是加工的溫度控制,這看似“多餘”的規定,也有其“指導”意義——因為溫度不足食品沒做熟,或者溫度過高食品做焦了,消費者食用這樣的食品都有可能產生健康安全風險。
當然,對標準問題看得很清楚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有網友表示,標準出臺後,不僅能夠減少食品衛生安全隱患,規範個別商家缺秤少量行為,更好維護消費者權益,還可以帶動行業走規範化、規模化發展之路,逐步提升整個行業水平,培育一批有實力的經營企業,更好地打響地方小吃品牌。廣西柳州螺螄粉就是地方特色小吃走規範化、標準化之路,並實現產業化發展的成功範例。柳州市政府近些年非常重視螺螄粉市場發展,透過標準帶動,使螺螄粉完成從路邊攤到百億產業、從地方小吃到全國知名美食品牌的完美蛻變。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依然不容樂觀,不少行業領域發展遠不夠規範,達不到質量、衛生等條件要求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路邊攤大量存在,食品安全隱患較多,因此,透過實施嚴格的行業標準等措施,加強對相關行業市場的監管,不僅十分必要,而且相當迫切。然而,許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在“質疑”的言論中我們聽到一些人在為小作坊“鳴不平”,甚至認為菜煎餅等小食品本來應該出身貧賤,根本沒有產業化、規模化的必要,小作坊才是一些食品真正的“出生地”。相比於在具體標準方面的誤讀或無知,上述基於對“中國飲食傳統”根深蒂固的認識而形成的錯誤觀念,恐怕更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