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的全球缺芯事件已經讓各大日系車企損失慘重,緊接著突如其來的7.3級地震又影響了車企們的正常生產。近幾日美國暴風雪肆虐,嚴重干擾了日系品牌在北美的生產經營活動。對於日系品牌而言,2021年開年似乎並不太順利。
如果說開年這些接二連三的打擊對日系車企來說是無可避免的“天災”,那麼在2月20日爆出的日本汽車零部件巨頭曙光制動器工業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曙光制動)質檢資料造假的訊息,對標榜“工匠精神”的日系車企來說,則是致命的“人禍”。
根據曙光制動公佈的資料顯示,從2001年開始,大約有114000多項產品質檢資料存在篡改或編造等造假行為,其中大約有5000項沒有達到與車企約定的標準值。
同時,這也意味著,這次產品造假事件的時間跨度有20年的時間,涉事車輛的規模之大,使得人們擔憂。
曙光制動最早在2019年發現了下屬工廠的資料造假行為,於是在同年12月展開內部自查活動,並且在2020年3月將自查範圍擴大到全日本的工廠。由於公司內部長期監管機制的不健全、合規意識淡薄,因此造成長達20年的產品資料造假事件。
在造假事件發酵之後,曙光制動總裁Yasuhiro Miyaji回應稱:涉及資料造假的零部件產品分別流入了10家日系車企,不過具體的車企名稱無法公佈。
而車企在重新排查之後,認為“這些零部件的產品效能都沒有質量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直至今日,曙光制動以及各車企都沒有召回計劃的原因。
目前,曙光制動對包括社長在內的多名高層進行了降薪處罰,同時向公眾保證公司將在今後的質檢環節匯入資訊科技,減少人工檢查的比例,以保證產品資料的準確性。
這次曙光制動對於日本“工匠精神”的詮釋非常地有趣,即使產品存在資料造假沒有達到預定的質量標準,但它們依舊符合車企的質量要求。
不過這裡,仍然存在一個大大的疑惑,沒有達到質量標準的產品為什麼能符合質量要求,那麼當初車企與曙光制動器公司制定質量標準的意義在哪?
我想這個問題,只有等那10家車企中的某一位出來解釋了。
言歸正傳,如果繼續深扒曙光制動器公司,會發現這家日本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企業,早已將業務拓展到了全球,在中國、美國等主要汽車市場均有開設工廠。而該公司的最大股東則是豐田,後者持有曙光制動超過11%的股份。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豐田從2020年開始也頻頻陷入質量問題,即將到來的2021年3月還將有多達5萬輛凱美瑞、漢蘭達的召回計劃。“開不壞的豐田”有著向“修不好”的趨勢挺近。
當然,曙光制動在本次事件中主動承認了錯誤,勇於擔責還是值得各大車企去學習的。如果曙光制動不說他們零部件資料造假,相信這件事情也沒那麼容易就被人發現。
其實從此前的高田安全氣囊牽涉4000萬輛汽車;再到日本電裝的燃油泵缺陷引發超過500萬輛車召回。近些年日本車企及零部件企業的表現來看,它們的“質量神話”正逐步破滅。
究其原因,日系企業頻出問題的背後是其運作模式的僵化。
都知道日本的汽車產業鏈非常發達,車企與零部件供應商的聯絡十分緊密。
但由於日本盛行壟斷性企業和跨國製造商,在密切的業務往來之中,若是有一家企業出現了質量問題,那麼就容易引發整個行業的震動。所以這幾年,只要有一家零部件製造商有了質量問題,往往就會牽涉多家日系車企。
躲不過天災、躲不過人禍,日系車企在2021年的開局絕對稱得上歷史最難之一,本想著在新年大幹一場,卻因為零部件質量問題陷入了新一輪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