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眼裡,奶奶和姥姥根本的區別,這一點代替不了

世界上恐怕沒有幾個國家像咱們中國一樣,會把奶奶姥姥區分得這麼清楚,比如英語裡,就統一叫“grandmother”。

從基因遺傳的角度來看,奶奶和姥姥應該是一樣親的, 孫子女遺傳自她們的基因,平均都是1/4。可從現實來看,在很多孩子眼中,奶奶和姥姥卻又“親疏有別”。

朋友小張是家中獨女,五年前結的婚,育有一子,隨父姓。小張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姥姥姥爺只有這一個孫輩,按理說應該疼得不行吧。

在孩子眼裡,奶奶和姥姥根本的區別,這一點代替不了

可實際上,孩子卻跟姥姥姥爺一點也不親,反倒跟自己的奶奶爺爺比較親,儘量二老除了小張兒子以外,還有另外三個孫輩。

對於這種情況,小張一點也不覺得意外,事實上,就連她自己,也對父母頗有抱怨.

因為二人常說“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甚至還公開宣稱,以後他們的遺產,小張一分也別想得,那是留給叔叔家的堂弟的。

小張的父母宗族觀念很強烈,曾經要求她招女婿,但小張最後沒有從,因為這件事,父母對她非常不滿,後來生了孩子,由於跟著婆家姓,便很不受小張父母的待見。

在孩子眼裡,奶奶和姥姥根本的區別,這一點代替不了

如今孩子也快五歲了,小小年紀的他,也能感受到姥姥姥爺把自己當外人看,所以每當有人問起姥姥和奶奶誰好時,小張的兒子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奶奶好!

據公安部最新發布的資訊顯示,我國隨母姓的比例,只有8%不到。在隨父姓是主流的社會里,對於孩子來說,奶奶比姥姥更親顯然是大機率事件。

因為按照宗族傳統,奶奶和孩子才是同一個家族的,而姥姥則是外人,這就是奶奶和姥姥的根本區別,也是任何其他因素都代替不了的。

在孩子眼裡,奶奶和姥姥根本的區別,這一點代替不了
為什麼大多數孩子更親奶奶?傳統因素很重要

姓氏讓親人間聯絡的紐帶更堅實

中國人的宗族觀念很強勁,這一點,從日常對親戚的稱呼上就能看出。英語世界一個uncle就能囊括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等親屬,中國人卻分得很仔細,不但要分父族、母族,甚至還要分大小,列排行。

在這種濃厚的宗族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就會對同屬一族(即共享姓氏)的人更加親切。

而奶奶在傳統宗族觀念中,即使不冠爺爺的姓氏,也是屬於父系家族的,因此會被孩子視為自己人,相比之下,姥姥則更容易被視為“外人”。

在孩子眼裡,奶奶和姥姥根本的區別,這一點代替不了

奶奶和孫子相處時間更久

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是奶奶義務帶孫的多,所以孩子成長過程中,與奶奶相處的時間就會更久。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奶奶和孫子之間的親密程度。不過隨著獨生子女一代長大成人,姥姥帶外孫的現象也不少見,故而這個因素所起到的影響可以說是越來越淡了。

雖然有很多男性嘴上表示“冠姓權”不重要,但真要讓他們接受隨母姓,卻又是另一回事了,否則建國都七十多年了,怎麼隨母姓的比例仍然只有不到8%呢?

只要隨父姓仍然是主流,並且姓氏這一文化概念仍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奶奶比姥姥更親,就仍然會是一個繼續存在的事實,然而正常人都知道,這是對姥姥不公平的,也是不正確的。

在孩子眼裡,奶奶和姥姥根本的區別,這一點代替不了
讓孩子把奶奶姥姥一碗水端平,離不開父母的從小培養

不要再糾結冠姓權的問題

我國法律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所以理論上講,隨父隨母姓,應該各佔一半才對。

可現實卻是,隨父姓的比例遠遠超過隨母姓,這就會造成孩子眼中奶奶比姥姥更親。

解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年輕人不要再糾結冠姓權的問題,尤其不能排斥隨母姓。

只要讓隨母姓的比例上升到足夠的高度,整個社會的宗族觀念也就不會再像現在這麼強勁,到那時候,孩子們自然也就不會再覺得奶奶和姥姥有什麼區別了。

在孩子眼裡,奶奶和姥姥根本的區別,這一點代替不了

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別讓他們在心中對奶奶姥姥搞區分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別對奶奶和姥姥搞區分,要告訴孩子奶奶和姥姥都是親人,都是同等重要的。

同樣的,爺爺和姥爺也是如此。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只要父母這樣說,就能在孩子心中種下平等的種子,長大以後也就不會給奶奶和姥姥搞區分了。

不過話說回來,有些姥姥自己的宗族觀念也是很強烈的,她們很可能會更偏愛自己的孫子一些,這也會導致外孫對她不夠親近。

所以姥姥們自己也要擺正態度,不要把女兒的孩子們當成外人看待,更不能把“老X家的”這種話擺在嘴邊。

只有淡化宗族意識,不再看重姓氏,奶奶和姥姥才能迴歸平等,這也是值得我們整個社會去追求的目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37 字。

轉載請註明: 在孩子眼裡,奶奶和姥姥根本的區別,這一點代替不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