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阿聯酋和以色列宣佈實現關係正常化構成的巨大沖擊,仍在中東地緣政治棋局內持續發酵,種種“更值得關注”的熱點,讓人們似乎沒有意識到,距離8月4日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發生爆炸那個傍晚已過去整整一月。
造成人們暫時性遺忘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爆炸事故的具體原因目前仍不清楚,而貝魯特港口現在已經恢復全面運轉。更重要的是,不論是無家可歸的市民,還是城市內豎起的“毒氣旗幟”,都不如新總理組閣和馬克龍二訪貝魯特更吸引人們的目光。
事實上,貝魯特大爆炸的調查程序並不拖沓。事件發生後不到兩天,初步調查結果就已浮出水面:爆炸系由港口倉庫中6年前被扣押的2750噸硝酸銨引起。在事故發生即將一個月之際,一名黎巴嫩司法界訊息人士9月1日透露,焊接作業“可能是”引發火災並導致爆炸發生的原因,透過調查確定的25名涉案人員均已被拘留。
前總理哈桑·迪亞卜領導的政府,在爆炸事件發生後引咎辭職。此後,由於各教派政黨無法就新總理人選達成一致,新政府陷入“難產”。按照黎巴嫩教派分權模式,總理應由遜尼派人士出任。到8月31日,前駐德國大使穆斯塔法·阿迪卜才獲總統任命成為新總理。
阿迪卜隨後在電視講話中說,黎巴嫩需要迅速組建新一屆政府,立即落實改革方案。他承諾將重新起動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對話,以爭取後者向黎巴嫩提供援助,幫助黎巴嫩度過自1990年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據悉,黎各方領導人9月1日已紛紛承諾,將在兩週內組建新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黎新政府重組時限的訊息,並非出自任何一位黎巴嫩領導人之口,而是由8月31日到訪黎巴嫩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向媒體宣佈的。
這是馬克龍在爆炸事故發生後一個月內第二次來到貝魯特。馬克龍9月1日表示,他來到這裡,是為了不遺餘力地幫助黎巴嫩“走向新的未來”,法國今後一段時期將優先在醫療、食品安全、教育和貝魯特港重建四個方面展開對黎援助。他也公開表示希望黎新政府能在8周內履行改革承諾。半島電視臺援引馬克龍的話報道稱,如果黎巴嫩所承諾的改革能夠如期進行,他準備在10月份主持第二次黎巴嫩援助會議。國際社會曾在8月9日的一次視訊會議上承諾為黎巴嫩提供超過2.5億歐元的緊急援助,當時的會議正是由聯合國和法國牽頭舉辦的。法國和國際社會先前均表態,在黎巴嫩發動打擊腐敗和改善治理體系之前,不會在經濟上向其施以援手。
馬克龍希望在黎巴嫩乃至相關聯的整個中東地區發揮更大作用,用意顯而易見。這一點,在此前默默無聞的新總理阿迪卜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中東眼》網站援引一位訊息人士的話稱,有黎巴嫩和法國雙重國籍的阿迪卜本來並不在新總理主要競爭者名單之中,他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廣泛支援並最終坐上總理寶座,馬克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認為,阿迪卜將能夠成為法國在黎巴嫩擴充套件政治影響力的重要抓手。黎巴嫩分析人士卡里姆·馬克迪西更是在推特上稱,“這(阿迪卜)是送給馬克龍的禮物。”
馬克龍在推進黎巴嫩改革問題上的“過分積極”,引發了一些輿論批評。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曾公開指責說,馬克龍對黎巴嫩具有“殖民目標”。黎巴嫩在1920年至1943年間曾被法國委託統治,法國此後一直對黎巴嫩保有影響力。
令人唏噓的是,大量黎巴嫩民眾一如曾經的利比亞那樣,對西方抱有幻想。貝魯特爆炸事故成為壓倒黎民眾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甚至在網站上發起請願活動,主動要求法國在未來10年接管黎巴嫩。就連黎巴嫩真主黨領袖哈桑·納斯魯拉也在8月30日表示,只要黎巴嫩國內能夠達成共識,真主黨將對法國方面提出建立黎巴嫩新政治公約持開放態度。即使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昂曾否認法國希望“接管”黎巴嫩,呼籲黎巴嫩人自己承擔責任,但馬克龍8月26日向黎巴嫩政界人士傳送的“改革路線圖”早已公之於眾;黎總統奧恩承認有必要“深刻改變體制”的用詞,與馬克龍8月初訪問貝魯特時的表述幾乎相同。
在貝魯特爆炸事件發生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國際社會一直拒絕與“腐敗的黎巴嫩領導層”打交道,包括馬克龍在內。而在爆炸事故發生後,世界各國、各種力量以超乎人們預料的速度介入其中。除了馬克龍,美國政治事務副國務卿戴維·黑爾,伊朗外長扎裡夫,以及來自英國、土耳其和歐盟各國的高層代表,紛紛抵達貝魯特。據悉,在馬克龍緊急到訪貝魯特之後,黑爾也將在本週訪問黎巴嫩。
有黎巴嫩民眾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突然間,這個一直處於戰爭前線的彈丸之國不再感到被拋棄。但觀察人士認為,黎巴嫩從來沒認識到,問題關鍵不是將希望寄託於外界,不是延續一個多重力量相互絞殺的“修羅場”,而是從根本上改變教派政治對國家管理的負面影響。奧恩曾在8月30日呼籲要在黎巴嫩建立一個世俗國家,可是,長久以來的政治糾葛和陣痛,讓黎巴嫩很少有人相信阿迪卜領導的政府會出現有成效的改變。CNN在一篇描述黎巴嫩的文章最後寫道:“未來已經越來越像過去。”
本報北京9月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