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與美英等西方國家一樣,德國也飽受通貨膨脹高企的困擾,民眾生活成本不斷上漲。面對日益惡化的危機,德國總理朔爾茨決定學習五十多年前西德政府的經驗。
據德國電視一臺7月4日報道,朔爾茨4日召集德國企業和工會的高階代表,在總理府舉行了首次“協同行動”(Konzertierte Aktion)會議以應對通貨膨脹。朔爾茨稱,危機在未來幾個月內不會好轉,德國正面臨一次“歷史性的挑戰”。
德國電視一臺《今日新聞》:朔爾茨讓民眾準備面對長期的危機
朔爾茨將危機歸咎於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和俄烏衝突,稱這兩大因素造成了普遍的不確定性。他表示,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通脹問題,他正在重新使用1967年西德政府的“協同行動”措施,該行動將邀請德國企業、工會專業機構和銀行的高階代表舉行多輪會談。
他還警告說,當前的情況不會在幾個月內好轉,因此德國民眾也需要為長期的物價飆升危機做好準備。
“危機在短期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改變,換句話說,我們正面臨一次歷史性的挑戰。”朔爾茨在會議結束後告訴德媒,“作為一個國家,只有我們在解決方案上達成一致,我們才可能度過這場危機。”
他表示,德國政府的社會夥伴們在4日的會議上達成了共識,未來幾周還將再次召開會議,設計應對德國民眾生活成本飆升的“工具”。
報道稱,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和勞工部長鬍貝圖斯·海爾將共同制定應對物價上漲的聯合措施,但最終結果可能要到秋季才會公佈。
德國總理朔爾茨 圖自澎湃影像
早在6月1日舉行的聯邦議院一般性辯論中,朔爾茨就已經提出過重返“協同行動”的設想。他當時表示,德國政府希望與社會夥伴一同討論應對物價飆升的方案,“這可能會是一次‘協同行動’。”
1967年,時任聯邦德國經濟部長卡爾·席勒(Karl Schiller)首次提出了“協同行動”的設想,作為對抗經濟衰退的對策。他召集西德政界、僱主、工會和銀行進行對話,尋求協同應對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措施。
德國電視一臺指出,當時的西德和現在的德國都面臨工資-價格螺旋形上升的風險,即物價上漲導致工會要求大幅漲薪,而公司又試圖抬高物價將成本轉嫁給客戶。席勒試圖透過“協同行動”來協調工會與僱主之間的薪資問題,避免陷入這樣的“惡性迴圈”。
儘管行動取得初步成功,但由於各方力量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合作在此後十年間仍逐漸瓦解。報道稱,僱主和工會害怕集體談判權遭到政客的干涉,央行則不希望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影響,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制定共同方針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最終“協同行動”在1978年徹底結束。
與朔爾茨的樂觀態度相比,與會德國各界人士仍抱有不同的看法。德國工會聯合會主席雅斯門·法希米(Yasmin Fahimi)在4日的會議後表示,該機構想要先弄清楚導致危機的因素是什麼,各方還需要討論德國家庭和公司如何應對不斷上漲的能源成本。
法希米堅持認為,德國並不存在工資-價格螺旋形上升的風險,提高工資不會加劇通貨膨脹。
德國僱主協會聯合會主席萊納·杜爾格爾(Rainer Dulger)則提到,德國正面臨“兩德統一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和社會政治危機”,“公司及其員工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杜爾格爾強調,工資增長只能透過集體談判的方式協商,“這件事不會發生在總理府”。他認為,德國政府可以透過減少稅收等措施來提供幫助。
7月4日,法希米、朔爾茨和杜爾格爾在“協同行動”會議後舉行聯合新聞釋出會 圖自澎湃影像
德國電視一臺也指出,“協同行動”的根本舉措是各方自願對利益做出協調,但這終究是有限度的。如果僱主協會和工會的利益差距越大,他們之間達成妥協的難度也就越大。
德國當前也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壓力。德國統計局6月29日釋出的資料顯示,德國6月通脹率同比漲幅8.2%,較5月份的8.7%有所下降。能源依然是造成通脹的關鍵因素,6月德國能源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38%。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