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什麼時候從一個褒義詞變成了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貶義詞?
SM娛樂練習生生涯的刻苦和殘酷,或許大家都有所耳聞。從120進100、100進60、60進24、24進12……練習生們的心理上更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想要在高手如林的練習生中脫穎而出,需要加倍的努力。
為了找到跳舞時的輕盈感,他偷偷把兩三公斤的沙袋和啞鈴綁在身上,邊唱邊練,完全是自損式的練習方式;
有時夜裡兩三點,全部練習都結束之後,還要再到外面的舞蹈室去學習,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舞蹈,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都極力做到完美……無數次累趴在練習室過夜,他的努力努力再努力從那時就開始了。
很多人如果努力之後沒達到目標,會沮喪,會放棄,會覺得努力沒用,可張藝興呢,會覺得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努力,接下來要更加、更加努力才行。就這樣實實在在拼著命練了四年,他帶著一身傷出了道,成為了舞臺上那顆閃耀的星。
慢慢地,張藝興憑藉著一腔孤勇和百倍努力,從初做練習生時“什麼都不太行”,到成為其他練習生口耳相傳的“練習生之神”和無可替代的“人間balance”“人體節拍器”“踩點狂魔”,再到如今《這就是街舞3》裡的“Krump之王”。
凌晨四點的洛杉磯是科比的名言,而凌晨五點半的練習室裡則有一位徹夜未眠的張藝興。為了給觀眾呈現最好的效果,在時間緊張還要自己編曲、編舞、改詞的情況下,他只有比其他人練習更長時間。
於是,他在新奧爾良嘗試學習爵士音樂文化,與當地的印第安搖滾樂隊交流......即使在旅途中穿行的車上,他依舊沒有忘記作曲。
但芭姐想說,努力哪裡來的錯呢?我們無法否認張藝興的努力,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張藝興的實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努力彷彿成為了貶義詞。在《奇葩說》中曾有這樣一道辯題:“你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話,還是一句壞話?
覺得是壞話的人認為,努力給人一種歧視感,比起那些“成功得毫不費力”的天才,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好像略顯笨拙。
當我們失敗了:“我們知道你努力了,但是......”
“努力”的後面總跟著“但是”,慢慢地,大家開始把自己的努力藏起來。
我們往往認為在某些方面天生有特長是天賦,卻把努力看作是一種人人都可以輕易得到的能力,甚至有部分人認為靠努力成功的人天資愚笨,沒什麼了不起。或許我們在上學的時候,總能聽到學渣對學霸說這種話:“你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比我努力嘛,我要是想認真學習,肯定比你考的分數高多了。”
可真的是這樣嗎?努力意味著堅持、勤奮和專注,並非一句嘴上的空談。其實努力也是一種天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和執著並非人人都能做到。捫心自問, 有多少人立志學習卻被手機吸引,在辦公桌空坐一天毫無收穫?有多少人給自己立下週密計劃卻都成了一句空談?有多少人決心改變卻因為一點困難就選擇放棄?
《了不起的蓋茨比》裡說得好:“當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你要切記,這個世界上的人並非都具備你擁有的條件。”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對別人來說可能就是披荊斬棘。沒有一種人生是標準答案,每個努力、認真、上進的平凡人都值得被尊重。
“承認吧,你就是個普通人,努力有什麼用啊?”
“再努力還不是比不過那些二代們?天才們?”
“讓我安安靜靜做個鹹魚不好嗎?”
但成年人的世界裡,努力真的沒有用嗎?其實不然。哪怕是那些手握一把好牌的人,不付出足夠的辛苦和努力也會把這把牌打爛。畢竟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你的每一份努力都會被時間記得,雖不會“立竿見影”,但卻能“歷久彌香”。
木村久一曾經說過:“所謂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奮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人或許並非生而“天才”,但努力卻可以使你成為“天才”。如果想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就請你繼續努力下去,並大方的承認它。努力並不丟人,該自豪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