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將應邀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這是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俄外長首次訪華。
由於訪問時機微妙——正值中美阿拉斯加會晤結束不久,以及美國拜登政府在印太地區密集展開“外交攻勢”之際,拉夫羅夫此行備受矚目。
有分析認為,此訪意味著中俄意欲緊密關係甚至聯手反制美國;也有觀點指出,這是中俄作為全面戰略協作夥伴之間的正常外交活動,中俄合作秉持不結盟、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該如何解讀這次訪華所釋放的訊號?
大國合縱連橫?
對於高水平發展的中俄關系而言,俄羅斯外長訪華本是題中應有之義,何況正常的外交訪問已被疫情耽擱許久。然而,此訪卻因為時機的某種敏感微妙而受到輿論高度關注。
一是,前腳中美剛結束高層戰略對話,後腳俄外長就到訪中國。在時間上似乎“完美”銜接,為外界想象大國之間的合縱連橫提供了豐富的聯想空間。
二是,在美國拜登政府的強硬姿態下,中國、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一時都陷入緊張。
就中美關係來說,在剛結束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外界見證了雙方的激烈交鋒。此前,美國新政府在印太地區外交動作頻頻:牽頭召開美日澳印首次四國峰會、國務卿與防長的首次外訪選擇日韓並舉行“2+2”會談、美防長還特地造訪印度……美方一輪輪“外交攻勢”被視為意欲拉攏盟友以取得優勢地位與“戰略對手”中國展開競爭。
俄美關係也不平靜。最近,美國總統拜登揚言要讓俄羅斯為干涉美國大選付出代價,並給俄羅斯總統普京貼上“殺手”標籤。為此,俄羅斯緊急召駐美大使回國商議俄美關係前景。
有評論稱,隨著美國新政府調整外交政策,中國、俄羅斯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加劇,拉夫羅夫此次訪華說明中俄將更緊密地“背靠背”“肩並肩”,共同應對美國對中俄政策的轉變。甚至有外媒及坊間觀點認為中俄準備聯手抗美。
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原院長季志業看來,當前,美國對華、對俄兩頭施壓是一個客觀事實,似乎也構成了拉夫羅夫訪華的一大背景。但是俄外長訪華緊隨中美高層對話之後,可能只是時間上的某種巧合,不必生搬硬套認為俄外長此行就是要謀求俄中聯手對付美國,如此理解和判斷過於表面化和狹隘。
首先,俄外長應邀訪華是中俄之間的正常交流。在出現新冠疫情之前,每年年初,特別是中國“兩會”結束之後,中俄都會密集進行雙邊對話。透過交流對話,雙方需要就各自國內形勢和政策變化進行溝通,同時也就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交換看法。
其次,這是中俄之間的例行戰略對話。中俄作為兩個大國,各有需求,各有做法,在很多問題上需要協調立場。中俄之間已形成長期的戰略協作關係,這種“戰略協作”是指雙方更多地從宏觀的戰略層面及兩國自身發展的需求去協調立場,開展合作。因此,兩國早已形成各層面戰略對話的機制,包括最高領導人層面、外長層面以及其他層面的戰略對話。“在此背景下,俄外長訪華,雙方或就此次中美高層對話情況進行溝通,或者中方向俄方通報中美對話情況,也是應有之義。”
第三,中俄合作歷來強調不針對第三方。“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三不原則”闡明瞭兩國合作的原則和底線。中俄雙方去年底同意自動延續這一《條約》,表明雙方將繼續堅持“三不原則”。
分析人士認為,當外界都聚焦拉夫羅夫訪華的敏感時機時,其實忽視了另一個重要背景,即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
季志業指出,在美國加強與盟友協調、對中俄示強的背景下,輿論有各種猜測和鼓動,有的甚至主張中俄結盟。但是,續約本身說明中俄會繼續遵循“三不原則”。因為中國對外交往的基本理念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且是以共商共建共享方式推進這一理念,因此根本不可能走結盟道路。俄羅斯總統普京也曾表示過中俄雖然理論上可以結盟,但現在沒有必要。
就此次拉夫羅夫訪華的意義,華東師大終身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周邊研究中心主任馮紹雷指出,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同時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週年。中俄雙方雖已商定條約延期,但是,如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如王毅外長所說,使得這一里程碑式的政治安排,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推進中俄關系,雙方都希望進一步作出具體的部署。這是其一。
同時,中美已在阿拉斯加舉行會談,普京總統也有意邀請拜登總統進行網路對話。“當中美俄三邊中的中美、美俄都已經或正在醞釀對話的情況之下,作為緊密戰略伙伴關係的中俄之間,溝通聲息、加強協調,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至於中俄會否“聯手抗美”,馮紹雷認為,第一,這取決於美國本身。如果任何極端勢力執意要與中俄兩國為敵,那麼,同時面臨巨大外來壓力的中俄雙方,自然會以相應的適當方式合作抗壓。第二,目前看來,美國只是展示強硬姿態而已。“圖口舌之快、或藉機探底施壓的成分,高於當下馬上就挑起重大對抗性衝突的可能。在此背景下,針鋒相對地給與回擊,同時也不給對手留下任何藉機尋事的機會,以觀事態的進一步發展。中俄作為大國具有應對這樣局面的豐富經驗。”
馮紹雷還指出,在中俄美這一層次的大國多邊關係方面,在中美高層會談之後,緊接著,俄羅斯外長就來中國訪問,這一安排確實相當罕見。這不僅顯示了新時代中俄關系的密切交往和信任程度,同時也說明新時期的中美俄三邊關係的互相關聯性正在走向深化。“從客觀上說,三邊互動的加強有可能為中美俄三方之間的加強溝通、避免誤解創造機會與條件。”
商議元首會晤?
對中俄外長來說,這是疫情之後首次“穿越”螢幕來到線下會面。雙方“久別重逢”,面對面交流時會聊些什麼?
季志業表示,由於疫情原因,去年中俄雙方主要透過影片會晤,並未進行線下交流。兩國有很多事情需要討論,拉夫羅夫此次訪華,預計“議題非常廣泛,內容十分豐富”。
分析人士認為,抗疫合作是必聊話題。
季志業表示,中俄在抗疫領域已經開展很多合作,包括疫苗開發的合作。未來,中俄如何發揮各自作用,推動全球公平合理地分發使用疫苗這一全球公共產品,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溝通。
在雙邊領域,雙方可能會探討兩國最高領導人會晤事宜。去年受疫情影響,兩國元首未能當面交流,而是舉行了5次影片會晤。“今年是否需要安排線下會晤、選擇什麼時機、如何交流,這些問題都需要外長親自出馬溝通,這恐怕是拉夫羅夫來華的主要目的。”季志業說,按照雙方交往的密集程度,今年應該是“輪到”普京訪華。
與此同時,如何紀念《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雙方自動續約後是否還有修改需求,這些預計也是拉夫羅夫此訪要與中方溝通的議題。
季志業還指出,俄方尤其關注中國提出的“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提法。“這一提法對俄羅斯意味著什麼,對中俄關系意味著什麼,尤其是中國以內迴圈為主體、內外迴圈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會對中俄關系產生什麼影響,這是俄羅斯特別關心的問題。”因此,中俄之間如何促進和擴大內生性動力,如何開展更密切的合作,需要展開深入討論。
馮紹雷預計,繼2019年中俄雙方就“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達成重要協議之後,也需要進一步落實有關事項,以推動經貿投資合作升級,拓展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等領域合作。同時,如何提升高質量的人文交流,預計也是會談的一個方面。
此外,兩國還有一系列超出雙邊領域的話題需要探討,包括阿富汗、伊朗、朝核等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以及如何發展共同參與的上合、金磚機制等。
馮紹雷表示,就全球治理層面,如何發揮聯合國核心作用,中俄需要作出進一步部署。就當前緊迫問題而言,中俄雙方需要就維護核心利益、聯手反對顏色革命、打擊各種虛假資訊進一步推進合作。
總之,季志業認為,拉夫羅夫此次訪華是促進中俄更密切溝通,尤其是促進兩國各方面政策協調、各領域加強合作的一個很好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拉夫羅夫兩天訪華行程中,中俄外長還安排了23日在桂林會談。
馮紹雷表示,拉夫羅夫外長此去桂林並非政治安排,而是體現了中國人的待客之道。“桂林是山水名城,同時,客觀而言,也是疫情期間各方面接待條件更為方便的一個地方。”
揭“大外交”序幕
從某種意義上說,拉夫羅夫此次訪華也拉開了今年中俄“大外交”的序幕。接下來,中俄之間有哪些“好戲”值得期待?
“即使在疫情期間,中俄高層依然保持密切的溝通與交往。隨著疫苗的接種和疫情的趨緩,中俄交往會一步一步逐漸恢復。兩國外長尤其承擔著牽線搭橋、全面溝通的職責。”馮紹雷說。
季志業表示,可以將拉夫羅夫訪華視為中俄高層逐步恢復交往的一個標誌。今年,中俄互動可關注的亮點包括:兩國元首能否實現線下會晤、今年是“中俄科技創新年”的第二年,中俄在科技領域將展開哪些合作等。中俄在科技領域加強合作,“在理念上可與當前有些國家提出的科技‘脫鉤’之類的‘小心眼’形成對比。當然,中俄加強科技合作並非是為抵禦所謂的科技‘脫鉤’,不宜用這種對峙思維來理解中俄合作。”
來源 上觀新聞
編輯 黃品超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