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被欺負來怎麼辦?有一點特別苦惱,就是孩子被打或搶了東西之後不懂反抗,甚至有的娃膽子比較小,哪怕對方是比自己矮一頭的孩子,也只會哭,家長覺得很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
3-6歲是孩子社交敏感期的重要年齡段,而此時又恰逢他們離開父母,進入集體生活,可以說幼兒園是孩子們獨立社交的開始,對於社交,他們並不懂規則,幾乎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所以跟其他小朋友起衝突是非常常見的事。
一組調查資料顯示:
超過90%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有和小夥伴起爭執或被欺負的經歷。
約60%的家長認為,如果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他們會讓孩子“打回去”;
有25%的家長會告訴孩子打人不對,下次不要和對方玩了;
另有15%的家長則表示不知道怎麼處理。
但實際上簡單的“以打製打”和放棄社交都不是上上策,今兒C媽就多給大家支幾招兒,結合著用效果最好,到最後娃不僅能反欺負,還能建立一套社交規則,有了方向,到哪都能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父母“二不可”
在說具體教孩子怎麼做前,先說說父母的“二不可”。父母的態度和做法是前提,也直接決定著孩子的反應。
一不可,大驚小怪,小題大做。
對於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孩子的判斷依據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自身的感受,另一個是父母的態度。
這一點不止是在被欺負這件事上。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同樣是孩子摔倒,如果你的反應是:哎呦,我的寶寶,嚇死我了!摔疼了吧,天哪,太嚴重了都腫了,快讓媽媽看看!
孩子是不是哭的更厲害了?
如果你說:寶寶摔倒了有點疼是嗎,不害怕,寶寶很勇敢,媽媽給你揉揉擦點藥,很快就能好起來哦!
孩子是不是哭的越來越弱?
沒錯,面對問題,如果父母的態度是緊張的,那麼孩子一定是更緊張的!
同理,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發生衝突了,我們希望他是放鬆的還是緊張的,理性的還是衝動的?答案恐怕不用說,大家都希望是前者。
如何做呢?那就是父母首先要放鬆。
比如孩子說“媽媽,某某打我了”,甚至在接孩子時看見孩子被抓傷了。相信我們肯定都會非常心疼,也非常氣憤,最想做的就是馬上找老師、找對方家長討回公道。
但具體反饋給孩子時,要進行二次加工。
如果我們表現的很緊張、憤怒:“這是怎麼回事?快告訴我是誰幹的,看我不收拾他!”就錯了,因為這樣的反應只會讓矛盾升級,並不能把孩子引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向上。
此時,我們需要的是鎮定的態度。當然了,鎮定、不緊張不代表不重視。
我們仍然要問發生了什麼,尤其是孩子主動說了,就更要積極回應、表示重視。
但過程應該是鎮定的。
可以先回應孩子的感受:“打哪兒了,疼不疼,媽媽給你揉揉。”
之後再幫孩子梳理事情經過,比如:“誰打的你呀?因為什麼呢?老師如何解決的等等。”
總之在孩子面前,就算遇到再大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努力保持鎮定、從容和放鬆。
因為這種處亂不驚的態度,是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處理問題非常重要的方法。
二不可,恨鐵不成鋼,假裝大度。
除了過度緊張之外,有一部分家長則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恨鐵不成鋼”!
比如孩子被打後向家長哭訴,而家長的反應卻是:“你肯定做錯什麼了,是不是搶別人玩具了?妨礙別人了?要不人家怎麼不打別人就打你啊!再說了,他打你你不知道打他啊!你就讓他打你啊!哭哭哭,有什麼好哭的!”
不要覺得可笑,這種家長是真實存在的。無論發生什麼事兒都讓孩子先從自身找毛病,堅持有果必有因。
說實話,原因肯定是有的,但真相是什麼,我們並不能武斷地下定論。
還有非常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假裝大度。
CC還上幼兒園時,一次接完園,CC在操場玩,我和幾個媽媽一起聊天,一個同班小女生哭著跑過來,說:媽媽,強強剛才推我。
強強是他們同班同學,媽媽直接安慰孩子說:沒事兒,他肯定不是故意的,你們都是一個班的,大家都是好朋友。
但媽媽其實並不知道兩個孩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從我個人角度理解,強強是他們班上最小的一個同學,比很多孩子足足小了一歲,推這一把,應該不會給女孩造成多大傷害,確實應該也不是故意的。
只是,故意與否,不應該由媽媽說了算。
就算不是故意的,也不應當先入為主的替孩子做出“沒關係的”這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決定。
“不是故意的”不是藉口,不是擋箭牌,不是說一句,就代表傷害不存在。
無論是恨鐵不成鋼還是假裝大度,給孩子最直接的感覺就是:連父母都不在乎我、不相信我,難怪我受欺負。
長此以往,孩子不僅會沒有安全感,也會對父母失去信任,以後遇到再大再難的事,也不會向父母求助,到那時就真的是為時晚矣。
所以無論大小,面對孩子的求助,我們都應該積極地回應,首先要認真傾聽,然後要向孩子表示理解,並幫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及告訴他一些解決的方法。
孩子“文武兼施”
孩子怎麼做呢,四個字:文武兼施。
先說文的,俗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教娃處理矛盾,也可以這麼走。
學會“吵架”
小孩子之間不是隻會動手或搶東西,很多時候也經常出現“被說哭”這種情況。所以吵架這項技能必須要具備,吵得順利的話,能直接避免打架。
觀察一下你會發現,幼兒園裡發生的口角一般比較簡單,無非就是:你是個大壞蛋,你長的真難看,像頭豬!你就是個怪獸,我不喜歡你!
小朋友們不但詞彙量有限,多半吵架經驗也不豐富,面對“找茬”的熊孩子非常好用的一招兒就是:照句式回罵!
不管對方說什麼,你都說:你才是……你才像……
比如對應上邊:你才是個大壞蛋,你長的才難看,你才像頭豬!你就是個怪獸,我也不喜歡你!
語氣、音量一定要比對方大!說白了小孩子吵架,要的就是個氣勢,氣勢有了,自信也就來了,處理起問題來也就更有辦法了。
這一點父母可以跟孩子在家多多練習哈,以孩子日常在園裡常遇到的內容為主,有了準備,孩子也就不怕了。
當然了,還有一個萬能句型,相信很多媽媽們小時候也用過,那就是“你說別人是什麼,你自己就是什麼”。一般不願意搭理對方的時候來這麼一句,會讓他悻悻的走開!只是氣勢稍微弱了點。
敢於反擊。
這裡的反擊主要是指語言上的。
如果對方動手了,我們仍然可以先教孩子進行文鬥!讓孩子敢於說不和用語言反擊,但氣勢一定要跟上,因為很多時候,氣勢比拳頭更能震懾別人!
比如有人搶玩具,可以大聲的說:這是我的!你不能拿!請你放下!/拿過來!
比如被別人打了,可以盯著對方的眼睛警告他:不許打我!再打我我就告訴老師/我就打你!
勇敢地大聲地說出“不”!一方面可以讓對方知道,我不怕你,別想欺負我!另一方面,也會傳遞給老師或同學,遇到了危險。
還有更高階的語言反擊,就是把對方“說懵”。
操作其實很簡單,幼兒園小朋友智力有限,孩子只要充滿自信多次提問即可,比如“你憑什麼打我/搶我東西?!你除了打架還會做什麼?!你以為就你厲害嗎?!”等等,總之就是多提問題,對方只要一思考就激活了理智腦,但問題太多他一時又回答不過來,所以就“懵”了。
不過,這裡的重點不是要對方回答問題,而是“佔理”,俗話說,人大不如理大,不管為什麼他先動手就是不對,要首先爭取輿論上的支援。
但無論是說不還是語言反擊,操作的標準都是先在氣勢上要壓倒對方,同時聲音一定要大、洪亮,引起周圍老師和同學注意。
如果自家娃平時說話比較溫柔、輕聲細語的話,父母一定要多模擬衝突場景帶孩子練習,熟能生巧,真遇上事了不用想也能張口就來!
再說武的。
打回去、搶回來!
武的沒什麼好說的,就是打回去、搶回來!
這一點很多人不贊同,認為這是“以暴制暴”,實則不然。說實話,成年人之間的衝突,法律上還講正當防衛呢,何況孩子之間長期或多次的有意欺負呢,在試過以上文鬥之後,仍然無效的,在事發當時孩子可以打回去!
從很多校園暴力中,我們會發現其實很多校園暴力的實暴者都是欺軟怕硬的,一旦對方敢還手,下次他就不敢欺負了。如果對方很軟弱,這個孩子有可能會成為所有人的欺負物件。
孩子不敢打回去的,家長要先從前邊的文鬥陪孩子練起來,有了處理矛盾的勇氣和信心,方式方法一點就通。
當然,自己解決效果不理想或解決不了的時候,要及時向老師求助。
很多孩子被欺負根本說不清來龍去脈,老師如果沒親眼看到就很容易忽視甚至誤解。
所以平時接到孩子求助時,一定別忘了一個環節,就是先鼓勵孩子跟你描述衝突的過程。
每次CC與小夥伴出現衝突,或莫名的哭著來找我,我會先問CC發生了什麼?是怎樣發生的?讓她練習複述事情的大概。
因為面對不瞭解狀況的老師,一味的哭依然爭取不到想要的公正。
THE END
壹伴圖文工具箱
文章工具
採集圖文
合成多圖文
生成長圖
採集樣
檢視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