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是城市品質的一張名片。如今,“漫步都市、坐享綠色”已成為人們對城市生活品質的定義,“推窗見綠、出門入園”也已成為許多城市的宜人風景線。隨著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入推進,中國城市的“綠色成績單”亮眼,綠地持續擴容,越來越多花園型社群、綠色街角、生態廊道令城市煥發新顏。但與此同時,跟風攀比、貪大求洋、貪美求貴、貪新求異等綠化亂象也在一些地方出現。
有的城市缺乏耐心、急功近利,大搞“大樹進城、一夜成林”。明明國家已嚴格限制胸徑20釐米以上的大樹進城,還是無法禁絕大量打著“大苗”旗號移植大樹的綠化速成。一些市民反映,大樹進城後,管理部門“一栽了之”“撒手不管”,使“綠化躍進”變“短命綠化”,耗費大量物力財力。
還有地方過分求新求異,把樹栽了砍、砍了栽,從楊樹換到梧桐再到銀杏,反覆折騰。或過度貪美求貴、跟風引種,砍伐已成大樹的本地適生樹種,而改種“洋”“貴”樹木,搞得“千城一面”。有段時間,不少城市綠化跟風種欒樹,後來流行“藍花楹”,就都改種“藍花楹”。跨區引種、高頻換樹,不僅產生高額費用,還得復加後期養護,成本驚人。如此“高價買綠”造成巨大資源浪費。
個別地方熱衷“綠化形象工程”,一到考核評比,就“突擊綠化”,甚至在沒有綠化條件的區域以人工草皮圍擋的形式讓土地強行變綠。一些市民反映,當地政府過分追求“四季有綠”,盲目引進大量讓市民過敏、對本土生態系統不適的樹種,使綠化跑偏、變味兒。
一對父女在“口袋公園”裡遊覽 劉潺 攝
城市綠化不是種幾棵樹、鋪幾叢花那麼簡單,更不是誰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我們既要看到一些地方變荒為綠,規劃適宜,讓城市街角綠意盎然,為市民闢出“口袋公園”等休閒去處;也要看到,由於政績觀念的扭曲、思想理念的偏差、治理能力的短板、工作機制的缺陷,一些地方城市綠化中的形式主義歪風滋生蔓延。
城市綠化,是關乎生態環境、人民福祉、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大課題。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決定了城市綠化不能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更不能只顧“美化”城市面子,丟掉生態環境的裡子。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應是城市綠化必須遵循的原則。
城市綠化,要尊重自然規律。生機盎然的生態綠道、“口袋公園”、城市森林,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城市空間有限,城市綠化應儘量實施立體綠化,讓城市綠化在有限的空間裡發揮出更好生態效益。這就要求植物配置須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在植物的選擇上,要有地域之分,南北之別,關注城市所處地理位置的氣候條件、乾溼及溫差狀況,選擇適宜栽種的樹種草種,避免鬧出“橘生淮北為枳”的尷尬。在生態林建設上,注重生態功能,按照生態鏈、生物鏈的要求來合理選擇和配置植物。
城市綠化,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一座城市綠化好不好,不僅在於綠化覆蓋率的大小,也要看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以及樹種比例合不合理。因此,城市綠地規劃既要有面向城市範圍的全盤考慮,也要考慮人與綠地的關係是否適宜。此外,天南海北,中國城市精神氣質、風格特色各有不同,有的主打人文風景,有的沙漠風光獨特。城市綠化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系統工程,要加強統籌設計,與城市氣質、風格相適相宜,切忌生搬硬造,讓城市景觀不倫不類,失去城市原有特色。
城市綠化,還要尊重經濟規律。綠在哪、如何綠,不是越貴越好、越多越好,而要把錢花在刀刃上,算好經濟賬。不能僅滿足於打造樣本、錦上添花,而要多些“兜底”思維,從綠化最薄弱的區域入手,有效減少城市綠化的死角盲區;多些效益思維,花最少的錢造最多的綠。讓城市綠化成為親民、便民、惠民的實實在在的工程,讓城市真正走上經濟發展和生態改善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原題為《城市綠化不是誰的“政績工程”》作者 張漫子 來源 半月談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