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學佛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永遠都得不到一個籠統的答覆。

有人認為學佛,單純是為了求功德福祿,只為求菩薩照應庇佑。也有的人認為學佛,是帶著宏願去學的,為了了卻自己人生的悲痛和不順,總之禪修的目標不同,學佛的理由自然也是各執分說。

其實,佛門不是求福求財之人的天堂,學佛也並沒有擁有世人想象中,可以化解人生所有不順的魔力。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佛門,或佛法的作用,只不過是當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些沉浮起落時,可以透過學佛的方式,從中徹悟許多道理,領會人生真諦,進而改變自身的命運,在佛教中,這種行為叫開悟。

學佛開悟之後,每個人都能夠得以靈魂的昇華,明白了保持平常心的重要性、瞭解了因果輪迴亙古不變的定律。

這些“存在”對人生的幫助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可以非常篤定的說,對於學佛人而言,開悟永遠是他們最嚮往的一種狀態。

那麼對於學佛人而言,怎麼做才能進入開悟的狀態呢?很簡單,事實上當一個禪修者弄懂了這五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後,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學佛也會越學越開悟。

佈施,看起來是利人,實際上是利己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捨得”,有舍才有得,得是一種能力,舍是一種境界,想要得到,必先學會施捨。而佛家口中闡述的施捨,其實也就是指佛家六度法門中位列第一的“佈施法門”。

過去佛家就常說道,一個人的福報,皆發源於一個人的善心善念,經常行佈施之舉,發本心樂善好施的人,能夠享受的福氣也就更加深厚。

而相比之下,那些鏗吝佈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運,哪怕得到了,也只不過是一些福德而已。

“佈施”即為“得失”,先懂得失去,再學會得到,先佈施於人,最後才能在佈施的過程中積累自己的福氣,有了好運,才會有福分供自己去享受。

在佛家的大乘佛法中,佈施之法被分為三種,即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一個人想要透過佈施的方法去積福積德。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那麼不僅僅只是佈施錢財,而是強調自己有什麼,就佈施什麼,能佈施什麼,就佈施什麼。

有道是:“施主一粒米,大於須彌山。”即便自己只擁有一粒米,但若能將它饋贈於有需要的人,那麼所換來的福運,甚至比須彌山還要深不可測。

換言之,只要自己能夠一念為眾生,盡最大能力去救濟他人,那麼就是行佈施,看似利人,實則利己。

就好比如禪修者,每日唸誦佛號經文給那些困惑的人聽,普法於芸芸眾生,這也是一種佈施,同樣可以獲得無量功德。

若能度化眾生,成就他人慧命善根,那麼來日他人成就佛道之日,收益的不光是受施的他,自己也能夠因此而受利,得以應證菩提。

持戒,看起來是束縛,實際上是自由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楞嚴經》有云:

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

這句話意思是說,修學者必須秉承佛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如果脫離了佛戒的約束,哪怕自己再怎麼參禪、唸佛,也一樣是和佛法相違背,從而進入於外道,陷入魔障。

以下內容為付費內容65%

稍有接觸佛學的朋友大都知道,學佛的三大綱目就是持戒、修定、證慧,這是學佛的入門法則,卻也是修學佛法的總綱要領。

現實中很多人,之所以學佛一直學不到位,在印證佛道一事上舉步維艱,就是因為他們忍受不了持戒的枯燥乏味,把戒律當成了身心上的一種束縛,這是求道之心不正的體現。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對於正信佛法之人而言,戒律從來不是一種約束,而是在幫助自己建立正確的生活規範,恪除自身的陋習惡行,從而達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肉身自由和精神灑脫。

把戒律說成是一種束縛,實乃凡夫俗子的膚淺之見。戒律之於學佛的作用,就好比如設定法律法規之於維護社會治安的作用一樣。

要想國泰民安,就需要把所有不正當的陋習禁錮起來,並加以調整。若任由人們為非作歹,違法犯罪,那麼整個世界必定會陷入一片混亂恐慌之中。

故此,戒律讓人們身心規範,遵守秩序,是一種自我管理,要對眾生尊重,對真理尊重,同樣也是尊重自己的生存自由。

把身心行為約束好了,有了明確的規範參照,自己才能夠避免犯錯,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為了自由,試問自己又怎麼能不受戒呢?

忍辱,看起來是吃虧,實際上是受益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佛門有云:“難忍能忍即為行菩薩道。”忍辱,是佛家諸多法門中最為重要的修持法門之一,在《佛經》中又被稱之為“波羅蜜”,即“通往彼岸”的意思。

在佛門看來,一個人若能修持忍辱心,便可去苦得樂,覺悟人生,擁有像佛一樣清淨悠然的生活環境。

過去我曾在某個佛學論壇中看到不少修行者表示,自己在學佛之初,很多法門都修得遊刃有餘,可唯獨忍辱是最難修的,其原因也是大相徑庭。

因為生活在世俗中,每個人其實都習慣了相互競爭的生活環境,因為做不到像佛一樣豁達寬容,稍遇不順挑釁,就忍不住產生瑕疵必報的心理,結果到最後矛盾不斷升級,事態也變得越發不可收拾。

關於這種現象,若站在佛家角度來看,這其實是缺乏修行,嗔心氾濫的表現。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因為逞一時之勇,放不下顏面,在嗔怒中燒,理智喪失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就很容易犯下令人追悔莫及的過錯,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修忍辱,要把它當做消除嗔怒執念的機會。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 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

他人折辱於己,自己全然不必太過計較,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縱觀世事糾紛,爭端往往在無形中升起,卻又隱匿消散於不作為之中。

面對辱境,只要遇之淡然,心存坦然,以忍為念,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修煉自己處世之道。這是規避惡緣,增加福德的絕佳方式,因此忍辱看似吃虧,但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

精進,看起來是辛苦,實際上是安樂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古語有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對於佛法的參悟,同樣不可止息。

越想在學佛上有所造詣,那就必須精進不輟,不能生絲毫懈怠之心。若有鬆懈之意,那還請自己即刻更正反省。

有道是:“生歡喜心,則事事歡喜,生悲哀心,則事事悲哀”。學佛本非易事,尤其在學佛過程中精進自己,想要修煉至某種境界,這其中的辛酸艱苦,也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但同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作為佛弟子,學佛若想學有所成,那就必須對佛法有一顆歡喜心。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只要是利於弘法的事情,都應當歡喜為之,而不是焦躁厭惡,畢竟佛不度無緣之人,法門要自願學才能學得通,眾生也只有自願,才能結下善緣的果實。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但可以斷定的是,成功絕非憑空而來,與當事人的努力有著甚深的淵源。

學佛就是人生,雲起雲落,雲捲雲舒,精進的過程雖然艱苦,但在一路練就之下,自己的內心就會越發堅強。

當自己可以承擔所有的逆境坎坷時,終有一天可以否極泰來,堅持努力去做,未來才有機會收穫難能可貴的安寧幸福。

智慧,看起來是放下,實際上是擁有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佛學大師南懷瑾說過:“人生的高度,不在於看清世事,而是在於看輕世事。心靈的寬度,不是承載了多少,而是自己放下了多少。”

放下,不等同於放棄。佛門要求佛弟子,放下的同樣不是自身的七情六慾,只不過是他們心中的執念而已。

放下其實是一種智慧,一種頓悟。擁有放下的心態,才能告別煩惱,把多餘的痛苦拋棄,才能在內心中給快樂騰出地方。

學佛就要拋棄一切執著,淡泊明心,不陷入人生的苦,不沉迷人生的樂,放下得失,才能擁有輕鬆寫意,放下執念,才能收穫幸福。

每個人都是未來的佛,唯有懂得用放下的態度對待別人,才能在感化別人的同時,感化自己,那才是自身佛性真正的顯露。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佈施、忍辱、精進、智慧、持戒,這幾點其實就是出自於佛家六度修行之法,其中雖然未提禪定,但同樣適應於,面對現實中任何問題。

萬事皆有兩面,處處皆修行,就看自己是否能想開,當自己能夠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後,相信不僅學佛,在為人處世上,也同樣會越學越開悟。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永珍,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11 字。

轉載請註明: 弄懂了這5個佛教修行法門的實質,學佛,你會越學越開悟 - 楠木軒